牛蛙资源网 - 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
牛蛙资源网-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牛蛙网

茶人必背七碗茶诗(茶经中的茶诗)

牛蛙小编 交流杂谈

茶道有意境有深度的句子,茶诗妙句

《七碗茶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1

【唐】卢仝

一叶知心巫娜 - 茶界 II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2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3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4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5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6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注解】

[1走笔:谓挥毫疾书。

[2月团:指茶饼。茶饼为圆状,故称。

[3闻道二句,指茶农春天采茶之艰辛。

[4仁风二句:意谓天子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5纱帽笼头:纱帽于隋唐以前为贵胄官吏所用,隋唐时则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饰。有时亦指普通人的纱巾之类。

[6碧云:指茶的色泽。风,指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指煎茶时浮起的泡沫。

【写作背景】

大约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当时隐居在少室山唐代诗人卢仝,收到时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谏议(孟简)寄送的新茶,品饮之后诗兴大发,留下了传送千载的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因为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品茶从一碗到七碗时的传神感受,这首诗同时也被称作七碗茶诗。

【评析】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诗人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广为人知和传颂,甚至在日本也极受推崇,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诗歌可分三个部分,不妨简言之为得茶、饮茶、悟茶。

1.得茶:开头写孟简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这本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其中阳羡为今江苏宜兴的古称,阳羡茶则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鼎盛,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为首选的贡茶,皇帝满足后会赐给近臣。宋代文豪苏轼曾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咏茶名句,这还让人联想到苏轼与王安石间王安石验水的故事,可见当时阳羡茶、与巫溪水之精妙。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作为社会地位较低的白衣,获赠好茶三十片,确实是件乐事。至精至好、开缄、手阅等夸张的修饰把嗜茶之人得到好茶喜悦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而在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之句中,可见对爱茶之人把煮水煎茶的过程也视为一种乐趣的情景。

2.饮茶: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这段《七碗茶歌》也最广为传诵。其大意是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俗仙,写得十分浪漫。这七碗茶的不同感受,语言通俗,虽十分夸张,但在我们饮茶时多多少少也会有其中类似的感受。发轻汗、毛孔散想是爱茶人都会有的饮茶的一种快意与欢欣。这也许正是此段广为传诵的原因。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如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茶应该细品,曾在《试茶》中批评卢仝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鲁莽便失真。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其实这是因为个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卢仝饮茶的一种快意,也不失为百姓一种茶的幸福。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之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宵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3.悟茶: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 *** ,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茶似乎给卢仝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这倒是具有现实的意义,常言高山云雾出好茶,一杯好茶从采摘、到加工,经历了劳作的茶农的辛勤,值得我们去珍惜。

【赏析】

唐代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卢家场村)。卢仝性格清高介僻,忘怀霜雪,见识不凡,诗作自成一家,语尚奇诡,人称一格宗师。当时,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卢仝极嗜此道,悟得茶中三昧,孟简寄贡品阳羡茶于卢仝,卢仝回《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又称《七碗茶歌》),想不到此诗竟成中国茶文化经典之作,传唱至今。因其诗而被尊为自茶圣陆羽后的亚圣。卢仝一生写诗无数,但《全唐诗》存其诗三卷共九十余首。说起陆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陆羽一生嗜茶,对于茶道有独到的见解,一部《茶经》让他名扬海内外,被后人誉为茶圣。常有人说,冠军的旁边永远有亚军相伴。确实,有一就有二,有了茶圣,自然就有亚圣。亚圣真名叫卢仝(音同字),字玉川子,其爱茶成癖,被后人尊称为茶圣。大家对于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也许并不陌生,卢仝就是卢照邻的嫡系孙子。古话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卢照邻和卢仝都是因诗而出名,不同的是卢仝是因一首茶诗而出名,即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亚圣卢仝著的《茶谱》,同样为世人称赞。茶带给他身体、精神上享受在《七碗茶诗》中都有体现。也许卢仝对于茶的精神属性描述不是之一人,但卢仝的表达却是最直观、最详尽的,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卢仝被称为亚圣也不足为奇了。

卢仝以神逸飘洒之笔把仅有262字内容的诗歌划分为三个部分--茶的物质层面、茶的精神层面和茶农的苦难场面。

天已大亮,卢仝却睡意正浓。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卢仝从睡梦中惊醒。打门的军将(武官)大声喊道有谏议大夫的书信和茶叶送到。这便是诗的开场白。

之一部分写孟谏议(谏议大夫)寄新茶,此至精至好之茶,价埒黄金之珍贵。卢仝煎茶思友,从茶之产地由来到感受一一道来。从中尚可知会卢仝独品得神的高远意境。新年入山里、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等,均表现卢仝首先有甘于清贫的清介之节而不受朱门熏染,有清寂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茶非俗客,即使柴门反关,也需纱帽笼头,衣观整洁,以此对洁净之茶礼敬,自尊、自重、自爱,保有一颗孤傲而高贵之心。正因如此,卢仝的形象并未因身居破旧柴门所削弱,相反,柴门形象更是峻高,成为后世茶人的偶像。后人以此为雅,就连将军打门、开缄斜封、月团、纱帽笼头、谏议、睡足高时、柴门俗客等诗语被后人推崇有加,成为写茶诗的调味剂。于是后人步此语句,开始追赶卢仝脚步。如,历代茶诗中出现了开缄数片浅含黄,打门将军得人惊,纱帽笼头煎石铫,谏议茶犹寄……斜封三道印,纱帽笼头捧兔斑,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题来谏议三封印,使君分饷自题封。打门惊起曲肱梦,乌帽笼头自煮茶,山人纱帽笼头处,纱帽笼头对行笼,紫薇书寄斜封印,谏议出来印不斜,开缄叶里建城笼等诗句,来回复卢仝的清高心怀。此部分最为精典之句则是卢仝自己对茶汤的一种美的感悟: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以碧云为茶汤色泽,以风指煎茶的水沸声,这种独特而奇妙的想象,是以无形之风写出有音之声。以白花形容刚刚浮起的茶沫,神形兼有之,所有的这一切美均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是我们所说真正意义上《七碗茶歌》的重头戏。卢仝满怀感激之诚,集中表现出独自煎茶和痛饮七碗茶之畅快淋漓。一碗喉吻润,水润喉是为品茶之基本。二碗破孤闷,一语道破天机,直抒胸臆,茶乃醒世之物而非以酒解愁。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三千卷,与那些朱门肥肠相比之下的枯肠,唯以知识修养作为文人清高孤傲姿态的写照。但卢仝真正能够高人一畴的感觉还是要数第四碗--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和风细雨般的轻松语言将诗人平生遭遇种种不快和心中郁结都已散发到九霄云外。何以解忧,唯茶是求。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从第五碗到第七碗,则纯粹是卢仝由物质到精神的一种感受和升华,是一种心会和享受的过程。这里不能读解为卢仝从一碗一气喝到七碗,这是一种文人浪漫主义夸张的常用手法,如同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等。如果拘泥于文字,会曲解文学艺术的创造性,也阻断了审美空间,若意犹未尽,添上八、九碗又能如何?诚如清代赵熊诏所言:敢笑卢仝碗数多。而厉鹗认为:尽让先生七碗余。余下的是读者的思考空间。从肌骨清到通仙灵,再到两腋生风,可谓把饮茶的愉悦和美感推向极致。卢仝从一碗到七碗的功能,形成品茶的清新灵动,诙谐幽默之趣跃然于眼,而在七碗后,有一句自然延伸段,让卢仝终于大声疾呼出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心中梦想,这恐怕应该是所有茶人的梦想,是否能实现?悬念就在于此。而恰恰是这一碗到七碗的精彩绝唱,从而把品茶的审美升华到精神领域,由此也确立了《七碗茶歌》在中国茶诗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是卢仝以悲悯之心对采茶人寄予深切的同情,表露出关爱茶农的一片赤子之心。卢仝除了着重强调品茶的审美、功能和愉悦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眼到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与同情,放眼到天下百万茶农的艰辛劳作。天子杯中茶,却为茶农汗。在此卢仝质问有二:一问统治阶级能不能体恤民情和茶农之疾苦生活二问采用代问式,代好友孟谏议问上苍,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何时才能走到终点?卢仝之所以为茶农呼喊,实际上也针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自公元782年,户部侍郎赵赞《茶禁》出台,在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之后,茶税遍行。朝廷加税开征贡茶,负担和压力全部落在茶农身上。天子须尝茶,地方官不敢怠慢,有此溜须拍马机会,总也想挖空心思弄出点新奇的崖上茶、山巅茶来孝敬皇上。为此,常常发生茶农因攀爬悬崖采茶而堕落山谷。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为之而呼喊的卢仝,实则是把读者导引到为民 *** ,为茶农分忧的主题思想。难怪宋代诗人刘才邵在《谢萧元隆贤良惠小团》诗中对《七碗茶歌》已下定论:便欲携公封事叩玉扃,为问苍生几时得苏息。所言极是!

在中国茶诗领域,影响更大的无疑是卢仝《七碗茶歌》。卢仝在中国茶诗创作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撼动,古往今来还未出现第二人。卢仝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勤奋的茶道实践,赢得后人尊重。

【作者简介】

卢仝(775?-835),唐代,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年轻时隐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穷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甘露之变时,由于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为宦官所害。其诗对当时腐败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于散文。卢仝著有《茶谱》、《玉川子诗集》,被尊称为茶仙。

茶之韵

静.心如水;净.物具洁

敬.客若归;境.情入景

修人汇聚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

环保责任〔〕地球未来〔〕价值共赢

土壤无再生,污染无寸草,

花果粮水何?后孙何生存?

图文来自 *** ,侵权删,转载请注明:修人哥车茶馆:xiurenge 出处,感谢关注,点亮再看!

茶有千百味亦有万种风情,茶经中的茶诗


    收藏永久发布页,不迷路
    关键词不能为空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我们不保证内容的长久可用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侵删请致信E-mail: 1470282@qq.com

我来说两句
签到
交流杂谈 茶人必背七碗茶诗(茶经中的茶诗)
茶道有意境有深度的句子,茶诗妙句 《七碗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1【唐】卢仝一叶知心巫娜 - 茶界 II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牛蛙资源网 January, 01
生成社交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