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资源网 - 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
牛蛙资源网-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牛蛙网

唐墓葬发掘简报(山西汉墓发掘记)

牛蛙小编 交流杂谈

19.5市尺是多少釐米 ,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1987年06期,平朔考古队

山西省朔县境内,分布着大批汉墓。自1982年10月以来,为了配合中美合资经营的中国平朔露天煤矿等单位的工程建设,由山西省考古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大同市博物馆、朔县文化局等单位派员组成的平朔考古队,在朔县境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四年多来,共发掘古代墓葬近2000座。其中在朔县城北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工程区。这批墓葬,年代从秦到东汉末,自成发展序列,'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点,大体分为六期:之一期为秦至西汉初期,第二期为西汉前期,第三期为西汉中期,第四期为西汉晩期,第五期为西汉末至东汉初期,第六期为东汉中桃期。其中第二期又划分为前后两段。 .

发掘结果按期叙述如下,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统一分型介绍。

一 秦至西汉初期墓葬

1.墓葬形制

共7座。均为规模小、结构简单的竖穴土坑墓。按有无椁室之别,分I、K两型。

I型:无椁竖穴土坑墓。均无墓道,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四壁较直,墓底平坦。有的有棺,有的无棺,少数有壁龛,单人葬。标型墓7M61,方向94度。墓室长2.5、宽0.85、深1.7米,东南角有一宽0.28—0.3,进深0.12米、形状不规整的壁龛,内置陶釜。人骨架仰身直肢,木棺仅存少量灰痕(图二)。

II型:有椁竖穴土坑墓。墓室一般较I型墓大,均有棺椁,椁室均塌陷,结构不清。标型墓QM102,方向5度,墓室长2.5、宽1.24、深2.16米。棺椁灰痕明显,人骨架较完整。陶釜置于椁室北端(图三)。有的墓椁室有头箱。标型墓8M19,方向2度。墓口长2.8、宽1.4米,墓底长2.56、宽1.6、深3.3米。椁室分棺室、头箱两部分。棺内人骨架较完整。头箱长0.32-0.36米,内置陶壶。另有一件陶釜发现于墓室西南角的填土中,距墓底高约1.6米,可能这件陶釜原置于椁盖板之上(图四)。

2.随葬器物

各墓随葬品很少,一般只有陶器1一3件,小件铜器只见于个别墓葬。

陶器:壶、罐为泥质灰陶,釜为夹砂灰陶,轮制或轮制手修。

壶仅见I型1式。标本6M476:1,浅盘口,方唇,直颈,鼓腹,平底。肩、腹、颈各施两道凹弦纹,颈下部戳印亭司市三字。口径11、腹径20、高24厘米(图五:1一一)。

罐1件(8M96:1),属I型1式。侈口,圆唇,短颈,圆腹,小平底。口径11.7、腹径16.4、高14.3厘米(图五:3)。

釜分二型。

I型,标本QM102:2,侈口,圆唇,束颈,圆腹,尖底。颈部以下通体施^绳纹,腹上部施一宽弦纹带。口径13.7、高17.9厘米(图五:2—二)。

II型,标本QM14:2,浅盘口,束颈,圆腹,圜底附三矮足。口径13.3、腹径14.4、足高1.4、通高12.1厘米(图五:4;一?三)。

铜器:

带钩标本QM102:4,琵琶形,短粗厚重,通长6厘米(图六:2)。标本QM14:4,钩头残损,器身扁宽,背饰凸纹两道。残长12、宽3.8厘米(图六:1)。

印章1方(QM102:3)o体呈覆斗形,鼻纽。印面方形,篆刻阳文郾口。边长1.2、通高1.2厘米(图七)。

3,时代

本期墓所出陶器,从形制看,显然是这次发掘中最早的一批,其中釜、壶等器物与它处秦墓所出的相近。QM102所出铜印中的臭"字,见于《古玺文编》254页,作戾(3269、2480)、"原"(1152、2742)。从字体风格看,为战国晚期印。另承北京大学李家浩同志,函告,江陵望山一号楚墓竹简中有一月名为黄月",天星观一号楚墓竹简中又作昊月他认为,炱、套、赛为一字的异体。曾宪通先生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秦楚月名对照表》考定:炱月"即爨月",为夏历和楚历的八月,也就是秦历的十一月。炱即"爨"的异体,为战国时秦国文字①。由此可知,郾炱"印为秦人私印无疑。在陶壶上发现的戳印陶文亦为秦篆。据此推断,这期墓的年代为秦至西汉初期。

二 西汉前期墓葬

共251座。按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特征,

可分为前后两段。

前段

1.墓葬形制

共59座,属1、11型墓,特点同秦至汉初墓葬,少数墓的葬式为屈肢。标型蓦QM30,属I型,方向4度,墓室长2.26、宽0.9—1、深2.4米。棺朽,灰迹明显,葬式为仰身屈肢,植前置随彝品(图九、一O)-这种屈肢葬可能是秦人葬式的遗风。

2.随葬器物

陶器:

壶I型岀现2式。新出现卫、皿、IV型,均为1式。

I型2式,标本6M300:3,浅盘口,斜方唇,直颈,圆腹,平底。肩腹部各施两道凹弦纹,颈下部施暗卷云紋,肩部施暗三角纹,腹施暗弦纹。口径11.2,腹径18、高20厘米(图一四;一七:2)o属于这一式的壺也有带矮圈足的,标本8M178:3,'浅盘口,斜脣微侈,直颈,圆腹,,矮圏足。肩、腹和颈肩交界处各施两道凹弦纹。肩、腹凹弦纹上各施一周暗三角纹。口径12.5、腹径23.5、高29.6?米(图一五;一七:3)。

II型1式,标本7M49:2,修口,平沿,方唇,直颈,广肩,下腹内收为平底。肩腹部施细绳纹,腹中部施宽弦纹一周。口径10.5、腹径20、高25厘米(图一七:4)。,

III型1式,标本8M50:2,侈口,斜方唇,粗直颈,扁圆腹,平底。口径9.2、腹径12.4、高13厘米(图一七:5)o

IV型1式,标本8M16:2,浅盘口,尖唇,高直颈,扁圆腹,平底。口径8.1、腹径12.5、高15.7厘米(图一七;6)?

罐出现I型2式和II型1式。

I型2式,标本6M147:2,侈口,圆唇,束颈,圆腹,小平底。口径12.6、腹径17.8、高14.4厘米(图一七;8)。

II型1式,标本QM52:2,器形呈亚字形,侈口,斜方唇,束颈,斜肩,直腹,腹上下各有尖棱一周,腹下斜折为假圈足。口径10.6、腹径16.5、高12厘米(图一七:7)。

钵仅见I型1式,标本9M124:4,敵口,圆唇,小平底。腹部施凸弦纹一周。口径13.6、底径5.1、高6.3厘米(图一六;一七:1).

本段陶器中壶、罐占多数,釜已不见,另出现了少量钵。除个别器物外,制法和陶质与之一期相同。器形一般较小,纹饰以弦标本6M477:4,钩作鸭首状,腹呈金鱼首状。长4.1厘米〈图一七:13)o标本6M 148:7,竹节形,钩尾作蛇首状,钩身狭长纹、绳纹为主,个别器物有暗纹。少数I型壶的颈下部有篆体马邑市戳印(图八)。这种有戳印的壶, *** 规整,当是本地官府制陶作坊产品。

铜器:均为实用小件器物。

镜标本6M340:1,镜体轻薄, *** 较粗。三弦纽,平背无纹。直径13厘米。标本6M 148:6,镜体轻薄,二弦纽,平背,有重圈弦纹,直径6.9厘米(图二二)。标本QM41:1,为四山字纹镜,仅存少半面。纽不清,方座,尖缘,羽状地纹,主体花纹为四山字纹,直径8.5厘米(图一七:9)o

带钩标本6M318;2,棒形,体瘦长,中间稍粗,钩为蛇首形。长13.3厘米(图一七:ll)o

呈弓形,腹丽端雕饰竹节,腹中雕饰螭首。长19.2厘米(图一?七:12)。

剑1件(8M89:7)。截面呈三棱状,每面均有血槽,槽内涂朱砂,刃锋利。剑柄呈三榛柱形,剑身附有漆鞘残痕。通长36.9厘米(图一七:16二四)。

钱币:有布币、半两钱两种。

布币10枚。均出于一墓中。标本6M 491:6,平首,平肩,方足,周有廓.,面篆文安阳0通长4.7厘米,重4.8克(图一八:1)□标本6M491:8,平首,平肩,方足,周有廓,面篆文宅阳。通长4.7厘米,重5.3克(图一八:2)。标本6M491:9,平首,平肩,方足,周有廓,面篆文梁例)字。逋长4.6厘米,重4.8克(图一八:3)。标本6M491:10,平首,平肩,方足,右足残缺,周有廓,面篆文莆子"。通长4.5厘米(图一八:4)O标本6M491:11,平首,耸肩,尖足。周有廓,面篆文膚米。通长5.5厘米,重7.1克(图一八:7)。标本6 M 491:12,平首,耸肩,尖足,两足残损,周有廊,面篆文膚虎"0残长4.6厘米(图一八:8)。安阳、膚米、膚膛币为战国时赵国所铸,其余为魏国所铸。

半沔钱分愉夹半.两、四铢半两。标本6M100:7,为榆荚半两。方穿无廓,体轻菜钱文浅细。直径1.9厘米(图一八:5)。标本M17:6,为四铢半两。方穿无廓,钱文模棚。直径2.3厘米(图一八:6)0

铁器:

臿均为―字形。标本8M90:1,锈蚀较重。长6.5、宽14,器长13、宽1.5厘米(图一七:10)0

镢标本6M124:1,长方形螯,孤刃。长15.7、刃宽5、上宽5.5厘米(图一七:15)o

玉石器:

玛瑙璧1件(6M148:4)。灰白色,质地细润光滑,呈半透明状。素面,内有酱色斑。直径7.9、好径3.3、厚1厘米(图五八)。

玉标本6M148:8,灰白色,长方形,面两边雕两道凹纹,中间雕谷纹,背有-穿。通长5.2、宽1.8厘米(图一七:14)0

骨器:

六博子均为长方体,素面。大小不一。6M342所出的18枚中,更大的长2.7、宽1.2、厚1厘米,最小的长2.2、宽1.2、厚1厘米。

其它:

泥弹丸19粒。出于一墓,统编号为8M89:10o细泥质,球形,直径1.5厘米。

各墓随葬器物较前一时期呈现增多的趋势,但仍以陶器为主。器物组合壶多于罐,每墓一般为3至5件,铜器和其它器物仅见于少数墓。

后段

1,墓葬形制

共192座,以I、II型为主,新出现了III型和iv型1式墓。-

I型墓中,少数有头龛。标型墓6M152,方向110度。墓底略大于墓口,墓室底长2.5、宽0.9-0.96、深2.5米。东壁有一平面呈半圆形,底宽0.34、进深0.15、高0.65米的头龛。棺灰痕明显,人骨架完整。陶器置于头龛内与棺前(图二五)。

III型为横穴土洞墓。标型墓6M151,方向10度。洞室宽2.8、长1.05-1.1,洞高1.25、竖井式墓道长1.22—1.25、宽2.7—2.8,深4.1米。洞室内有棺椁灰痕,棺内有人骨架一具。随罪品置棺前(图二六)。

IV型1式为竖井墓道、无椁土洞墓。按有无耳室、前堂的区别分为三类。

标型墓6M42,为无耳室无前堂土洞墓。方向5度。洞室长2.6、宽1.1米,洞顶塌陷,高约0.8米,墓道长2.3、深3.1—3.6米。棺与人骨架腐朽严重。随葬品置于棺前(图一九)。

标型墓6M158,为带双耳室土洞墓。方向350度。墓道长2.3、宽0.8、深1.9—2米。洞室底长2.5、宽0.8、洞高0.86米,洞室前两侧各有一耳室,西耳室宽0.4、进深0.3、高0.5米。东耳室宽0.5、进深0.2、高0.6米。棺灰痕明显,人骨架完整。随葬品分别置于东耳室与棺东侧(图二七)。还有一种为单耳室土洞墓。

标型墓6M200,为带前堂土洞墓。方向20度。墓道长2.4、宽0.8、深2.5—2.6米。棺室长1.6—1.7、宽0.9、高0.74—0.83米。前堂长0.9-1,宽1.7、前高0.88、后高0.83、两侧高0.5米。棺已朽,人骨架散乱。随葬品置于前堂两侧(图二八)。

2.随葬器物

陶器:

壶I型出现3式,II、III型出现2式,

IV型演变为IVa、IVb两型(均为1式),新出现V型1式。

I型3式,标本7M51:1,口微侈,折沿,斜方唇,直颈,更大腹径在上部.腹部下收为平底,颈下部戳印篆文市字。口径11.7、腹径19.2、高19.9厘米(图二九:1)o

II型2式,标本6M499:1,口微侈,圆唇,直颈,鼓腹,平底。肩、腹部施数道抹断绳纹带。口径11.1、腹径2.3、高25.9厘米(图二九:2)。

III型2式,标本8M82:2,口微侈斜,方唇,斜颈,扁圆腹,平底。口径10.4、腹径16.3、高19.6厘米(图二九:3)。

IVa型1式,标本9M128:4,侈口,圆图二六唇,唇外有折棱,斜颈,扁圆腹,平底。口6M151平、剖 径8.8、腹径16、高15.9厘米(图二九:7)。

IVb型1式,标本6M55:7,浅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内凹。口径9.2、腹径16.6、罐6—7.铜 高19.8厘米(图二九:8三三)。

V型1式,标本6M50:4,喇叭口,平沿,尖唇,细长颈,扁圆腹,平底内凹。球面形盖。口径10.2、腹径17.5,通高27.9厘米(图二九:11;三四)。

罐 1型2式继续流行,出现Ⅱ型2式、Ⅲ型1式、Ⅳ型1式。

II型2式,标本 6M470∶6,侈 口,圆唇,束颈,斜肩,圆腹下收为平底。肩、腹各施两道凹弦纹。口径9.3、腹径19,8、高18,9厘米(图二九∶13)。

III型1式,标本6M17:1,小口微侈,圆唇,弧肩,腹部下收为平底。腹部密施抹断绳纹带。口径10.9、腹径28、高29厘米(图二九:10三六)。

IV型1式,标本6M200:1,大口外侈,方唇稍内凹,圆腹,平底,腹部施抹断绳纹带。口径14.7、腹径26.4、高25厘米(图二九:12)。

钵I型1式继续流行。

盒出现I型,分1、2式。

I型1式,标本6M10:6,扁圆形,子母口,浅腹,,矮圈足。盖顶施凸棱一?周。腹径15.3、足径8.3、通高8.6厘米(图二九,:4)o .

I型2式,标本6M96:7,扁.圆形,子母口,腹较深,平底。盖顶施凸棱一周。腹径17、底径8.5、通高10厘米(图二九;9)。

与前段相比,本段陶器种类增多,器形变大,纹饰以抹断绳纹带 *** 纹为主,制法同前段。一部分I型壶上有篆体马邑市"〈图二九:5)、市(图二九:6)等戳印陶文,当为前段戳印的沿袭。

铜器:

镜一种为四乳四螭镜。标本6M17:5,三弦纽,圆纽座,尖缘。主体花纹为四乳四螭,云雷纹衬地。中间一道宽弦纹带将花纹分为内外两圈。直径11.8厘米(图三。:Do另一种为草叶纹镜。标本6M50:5,球形纽,四蒂纹纽座,座外为大方格铭文带,篆体铭文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方格外为四乳草叶纹。内向连弧纹缘。直径13.6厘米(图版贰:1)O

带钩标本8M1Q:1,钩残损,身作蝙蝎形,腹下出圆饼状纽。背嵌三角形蓝玉石,通体罐金, *** 精细。残长6.2、腹宽3.2厘米(图三O:2)。标本9M1:5,身作琵琶形,钩作蛇首,背饰双兽面,钩腹内凹。长14.2、宽3.1厘米(图三0:6)。

印章标本9M1 t 4,覆斗形,鼻纽,印面正方形,篆刻阳文贵海。边长1.6厘米(图三一:1)。标本6M41:1,覆斗形,鼻纽,印面正方形,篆刻阳文王命"。边长1.1厘米(图三一=2)o

铃6件。同出于一墓,形制相同,大小不一。标本8M95:17,顶部有半环形纽,截面为椭圆形,下缘两角下垂,内顶下有系纽,铜舌残损。体施交叉钩纹,网格纹和乳钉纹。下缘宽5.4,高4.3厘米(图三0:5)。

牌2枚。同出于一墓,形制相同,鎏金。标本6M50:8,正面为低头衔物立马形,无边框,形体粗壮,兽足。背面有两长方形纽。长7、宽4.4厘米。图案风格与我国北方秦汉时匈奴墓中常见的铜腰牌相类似(图版二:5,图三二)。

刷柄1件(6M157:3)o稍有残损,烟斗形,柄尾有凸棱和凹弦纹,刷斗内有刷毛朽痕,通体鎏金。长10厘米(图三O:4)o

敦1件(8M63:4)。首为蹄足,体断面呈扁圆形,外浮雕卷云纹,中部饰宽带纹及凸弦纹一周,两侧上下各有一凸出的三角钩,養中有朽秘痕。通长19.5厘米(图二三;三O:7)o

钱币:榆荚半两、四铢半两继续流行。发现八铢半两,标本6M6:5,方穿,无廓,钱文扁平而短。直径2.7厘米(图三九)。

铁器;臿和撅继续流行。

带钩 标本8M65:5,腐蚀较重,钩作兽首,腹较肥圆。长5.8厘米(图三0:3)。

玉器:

玛瑙环 标本8M95:21,残损,色乳白,半透明,环外为尖缘,内有酱色斑。外径6.7、孔径4.8厘米(图六O)

各墓器物组合基本同前段。

3,时代

本期未发现纪年墓,但陶器显然从上期发展而来。铜镜都是西汉早期所流行的类型。榆荚半两、四铢半两和八铢半两,据《史记?平准书》与《汉书?食货志》所载,均为西汉早期铸币。因此,本期墓葬应属西汉早期,即高祖至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期间。

另有281座属I、II、III、IV型的无断代器物的墓葬,其中多数无任何随葬品,墓主当属贫苦庶民。根据这批墓葬在墓地中的位置,并与同类有断代器物的墓相比照,其时代多数应为二期,少数为一期和三期。

三 西汉中期墓葬

1.墓葬形制

本期墓共117座。上期各型墓继续流行,其中I、II型墓比例减小,IV型墓比例加大。新出现了V型墓。

I、II、III、IV型墓特点略同上期,但口型中有头箱的墓,头箱加大。标型墓3M 166,土坊长4.73、宽1.64、深4.4米.椁室长4.16、宽约1.2、现存高度0.7米,分为棺室和头箱两部分,头箱长约1.32米,内置随葬品木棺置棺室中,内有男性骨架一具(图四O)。

V型墓,即有墓道的土坑木椁墓。本期只见1式,即单墓道土坑木椁墓,规模都较大,一般长度在5米以上。标型墓3M,与墓室相连有拱形过洞(图四一),随葬品以铜器为主〈详见本刊本期《山西朔县西汉并穴木椁墓》)。

各墓人骨架绝大多数为仰身直肢,但个别骨架仍保持屈肢葬式。如属于I型墓的QM38,人架下肢跄曲,偏向一侧,头前仅随葬残破陶壶一件(图四二)。

2.随葬器物:

陶器:种类以壶、罐、盒、鼎、甗、钵为主。制法多为轮制,足、耳多模贴。几乎全部是泥质灰陶。

壶I型已不见,II、III、IVa、IVb、V型继续流行。

II型,流行3式。标本6M15:1,口微侈,圆氏腹,平底。腹部饰细绳纹,与2式相比,更大径已移至腹上部。口径10.5,腹径22.9、高27.4厘米(图版壹,1图四

III型,流行3式、4式。3式,标本6M133'8,喇叭口,长颈,扁圆腹,平底。球面形盖,子母口。口径11.1、腹径17.4、通高22.7厘米(图四三:2)。4式,标本9M20>1,圆唇,喇叭口,鼓腹下收为平底。球面形盖。器身彩绘,盖顶为三朵同心旋转云纹,颈部为勾纹,腹部为两条缠绕流云纹。口径9.9、腹径20.1,通高28.5厘米(图版壹:2图四五:1)。

IVa型,流行2式。标本6M131:4,小盘口,长颈,扁圆腹,有明显肩部,平底。口径10.5、腹径16.3、高22.5厘米(图四三:3)o

IVb型,流行2式和3式。2式,标本3M63:4,圆唇,大喇叭口,扁圆腹,低矮假圈足。球面形盖。器身彩绘,颈部为以卷云纹填白的三角纹,腹部为卷云纹,盖顶中心为同心肮费勾纹,外侧为水波纹。口径14.2,腹径20.3、通高26.2厘米(图版壹:4,图四五:2)。3式,标本3M195:3,小盘口,长颈,扁圆腹,假圈足稍外侈。器身彩绘,颈部为三角纹,内填卷云纹和圆圈纹,腹部为卷云纹。口径12、腹径22.7、高32厘米(图版壹:3图四五:3)O

V型,流行2式。标本3M70:2,喇叭口,细长颈,扁圆腹,更大径位于腹下部,假圈足。球面形盖。.口径12、腹径18.4、通高26.2厘米(图四三:'5)。同式有仿铜制品,标本8M37:2,喇叭口,长颈,圆鼓腹,假圈足。肩部模贴二兽面铺首。平盖微鼓,子母口,盖顶模贴一兽面铺首。器身轮.制规整而有光泽。口径11、腹径17、通高27厘米(图四三:8)O

彷标本6M16:6,直口,腹部呈椭圆形外凸,圈足。腹两侧各贴一模制铺首。器身彩绘,口沿绘棱形纹,颈部为三角兽面纹,腹部为云纹。每边口宽10.6、腹宽22.5、高30.7厘米(图四五:4)O

罐上期各型继续流行。

I型,流行3式、4式。3式,标本9M67:U,圆唇,侈口,圆鼓腹,平底。口径10.7、腹径19.5、高16.1厘米'(图四三:14)。4式,标本8M81:4,矮直口,圆鼓腹,平底。颈部两侧各有两个圆形系孔。口径11、腹径38、高14.4厘米(图四三:13)。

II型,流行3式。标本9M67:9,直口微侈,扁圆腹略呈亚字形,平底。腹部有两条贴塑凸弦纹带,两带之间饰贴塑水波纹。口径16.2、腹径29.8、高24厘米(图二一;四三:4)。

III型,流行2式、3式。2式,标本9M93:1,小直口微侈,短颈,圆鼓腹,平底。腹部饰被数条凹弦纹隔断的细绳纹带。口径9.9、’腹径28.3、高27厘米(图四=:10).3式,标本9M21:2,小侈口,短颈,广肩,圆腹,平底。腹部饰两条抹断绳纹带。口径10.8、腹径24.6、高22厘米(图四三:9)。

IV型,流行2式和3式。2式,标本6M 133:5,大口外侈,溜肩,圆鼓腹,更大径在腹中部,平底。腹部饰被凹弦纹隔断的细绳纹带。口径18.5、腹径31.4、高27.3厘米(图四三:6)。3式,标本3M144:2,大口微侈,广肩,扁圆腹,平底。腹部饰两条较宽的抹断绳纹带。口径15.3、腹径29、高23厘米(图四三:7)。

鼎仅一型,流行1、2式。1式,标本3M69:1,子母口,深腹,圜底,附耳。球面形盖上有三立纽。器身彩绘,口沿部位绘网格怛叫五西汉巾期墓出丄陶群纹,盖顶绘云气纹和菱格纹。口径21.8、通高18厘米(图四五:6,二O)。2式,标本9M21:4,口微敛,浅腹,平底,双附耳外撇,蹄足。球而形盖。器身彩绘,靠口沿部位绘网格纹,盖顶为两条缠绕流云纹。口径18.4、通高13.8厘米(图四五:7)o

盒1、2式继续流行,但多施彩绘。出现3、4式。1式,标本9M21:8,靠口沿部位绘网格纹,盖顶中心绘卷云纹,周绕两条交缠流云纹。口径17.8、通高9.2厘米(图四四)。3式,标本3M69:10,扁圆体,子母曰,直腹下部圆缓内收,圈足。盖顶有圏足状捉手。通身彩绘,盖顶面绘勾点纹,侧而为卷左纹,腹部绘芟格纹。口径21.6、通高13.2厘米(图四五:8)。4式,标本6M16:3,圆形,子母口,直腹下部斜收为平底。盖顶有圈足状捉手。器形比3式显著增高。口径18.8、通高14厘米(图四三:12)o

甗仅一型,流行1、2式,均由甑、騎合成"式,标本6M12:6,镒小直口,扁圆腹,圜底,下接三足。腹中部凸出一平沿,肩部有两个模贴铺首。口径6.6、腹径19、高8.5厘米。甑仅剩器身,大口平折沿,浅腹,下部圈足与镯口以子母口套合,底部有算孔。口径17.5、通高11.8厘米(图四五:9)。2式,标本9M21:9,镯小口,扁圆腹,平底,蹄足。口径7.5、高11厘米。甑由两个形态相同的侈口平底体扣合而成,甑底有算孔。口径12、高11.8?米。器身彩绘,甑口沿部位绘勾纹,甑盖坡面部位和镜上部绘流云纹。通高22.6厘米(图四五:5)。

钵流行2式。标本9M58:1,宽平沿,斜直腹,平底。腹部饰细绳纹。口径32.6、底径13.7、高15厘米(图四三:11)?

本期陶器中,壶、鼎、盒、戲等器物多施彩绘。其特点是不施陶衣,色彩单调,多用红、白二色,间以黄色点缀;线条粗犷,纹饰简单,口沿部位多绘三角纹、菱格纹、网格紋,器腹和盖顶多绘流云纹。

铜器:除上期所见的镜、印章等小件外,本期多锤、彷、鼎、镰壶、洗、灯、熏炉等成组铜器。

钫 标本3M167:13,直口,溜肩,腹部外凸,圈足。两侧各有一铺首衔环。每面口宽10、腹宽20、高33.7厘米(图三五;四六:5)。

鋗 标本GM187:11,卷沿,敞口,平底。腹部有三条凸弦纹带,两侧各有一鼻纽衔环。口径28、底径14.7、高12.2厘米(图三八,四六:3)。

甗 标本3M167:4,由釜、甑合成。釜小直口,扁圆腹,腹中部有一圈凸沿,肩部有二铺首衔环,圜底。下部有烟食痕。甑由盖、身合成,均大口折沿,腹侧有铺首街环,甑底有算孔,下部圈足与釜口成子母口套合。釜口径15、腹径27,甑口径27,通高45.2厘米(图四六:4;五七)。

勺 标本3M167:9,勺池椭圆形,宽9.3、长10、高2.5厘米。柄上翘,长21.5厘米(图四六:6)o

熏炉 标本GM187:16,博山盖,上有镂空烟孔。炉身子母口,圆腹,炉柱下被一展翅翘尾立鹤扬颈衔住,立鹤下踏卧龟,龟下为承盘。炉口径8、承盘口径19、通高24.5厘米(图版叁:b图四六:1)。

镇 多四件同出。标本GM187:30,卧豹状,豹扬首前视,两肢前伸。似正小憩,姿态闲适,神情机警。长7.6、高4.1厘米(图四六:2)。 .

镜 除上期流行的草叶纹镜外,主要有三种。一种为尖缘四乳四螭镜。标本6M54:4,纽残失,纽座为两圈凸弦纹,中区纹饰是以平行粗线为地纹的四乳四螭,外部绕以十六内向连弧,宽素缘。轻薄无弧度,直径9.2、厚0.1厘米(图版贰:3)。一种如3M1出土的蟠螭纹镜。另一种为星云纹镜。标本3M167:14,连峰纽,圆纽座外绕以十六内向连弧,主纹为四乳星云纹:,十六内向连弧缘。直径10.1,厚0.4厘米(图版贰:2)。

印章 主要有两种。一种如3M1出土的桥形纽,王光私印"。另一种为平背有穿双面印,标本6M140:16,平面呈正方形,每面篆体阴阳文各一,一面为秦止",一面为臣止"。面宽1.1、厚0.5厘米(图四七)。

本期所选铜器标本锤、鼎、镰壶、洗、蟠螭纹镜、桥形纽印,在《山西朔县西汉并穴木椁墓》文中另有介绍(见本刊本期),此处不详述。

钱币:以五铢钱为主,有两型。I型,标本6M315:6,五字中间两划较直,铢字的金"字头作带翼的箭镰形,金字不清晰,朱"字头方折。直径2.5、穿宽0.9厘米(图四八:1)o口型,标本QM107:12,字体较宽,五字中间两笔稍曲,铢字的金"字头呈三角形,朱"字头方折,字体清晰,铸作较精。直径2.5、穿宽1厘米(图四八:2)。

在较大的墓中,一般都有夹约胎漆器随葬,主要是杯、盘、案等。出土时漆胎大多腐朽,仅存漆皮残片。竹木器、丝织品也大多腐朽,发现时仅剩朽灰痕。铁器大多是之一、二期已见的爨、宙等掘土工具。

各墓随葬品情况大体三种。之一种以铜器为主,全部见于有头箱的II型和V型墓,铜器主要有镯、彷、鼎、尊、洗等。第二种以陶器为主,多见于□、IV型墓,陶器以壶、罐为主,数量一般在10件以下,少数墓有鼎、盒、航等,壶多3个一套出现。第三种无任何随葬品,全部是I、IV型墓。随葬品组合上的明显差别,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贫富的差别。

本期没有发现纪年墓。所出I、II型五铢,根据《洛阳烧沟汉墓》和《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为武帝、昭帝时期所铸。所出铜镜,也都是西汉中期最常见的类型。因此,本期墓葬应属西汉中期,即武帝到昭帝、宣帝时期。

四 西汉晚期墓葬

1.墓葬形制

本期墓共158座,IV、V型墓占多数,出现VI型墓。

IV型墓中,1式特点同上期,出现2式斜坡墓道洞室墓。标型墓QM104,方向10度,洞室长2.7、宽0.68、高1.2米。两侧有一宽0.72、进深约0.2米的耳室。斜坡墓道开在洞室北端。墓底深2.3米。洞室内置木棺一具,随葬品放置在棺前和耳室之内(图四九:2五0)。

V型1式墓数量增加。较早的墓多出成组大件铜器。标型墓ZM1,封土高5.6、东西长11.2,南北长11.8米。平面略呈正方形,方向3度。墓坑南北长17.5,东西宽3.4、深5.5米。斜坡墓道开在坊室北端。长10.9、宽1.92米。木椁长7.3、宽3.12、高约2.14米。椁室西南角置木棺一具,人架已朽。大件随葬品置棺前和棺东,棺内只放小件物品(图四九:3五一)o据出土印章,墓主名东门延寿。较晚或较小的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

VI型墓即洞室木椁墓,出现于本期,仅见1式,即单墓道洞室木椁墓。标団墓GM3,方向8度,洞室长5.1、宽2.54—2.68、高约2.78米。斜坡墓道开在洞室北端,长10.8、深3.52-4.86米,中部有一长4.85、高1.66米的拱顶过洞,因而在洞室门前形成一段长3.4米的天井。木椁长4.32、宽2.68米,已腐朽塌毁,根据东北、西北两角立柱的保存高度,木椁原高度当在1.6米以上。椁室西南部置木棺一具,骨架已散乱,随葬品置于棺前和棺东(图四九?11五二)。

2.随葬器物

陶器:仍以壶、雄、鼎、盒、为主,出现灶。

壶II型绝迹,HI、IVa、IVb、V型继续流行。

III型,流行3式,彩绘更加精细。标本9M54,4,小喇叭口,长颈,溜肩,扁圆腹,平底。器身彩绘,颈部绘以卷云纹填白的三角纹,腹部为二方连续卷云纹。口径9.3、腹径19、底径11.7、高22.5厘米(图五三:7)。

IVa型,流行3式。标本GM176:3,盘口,绷长颈,广肩,更大径已上移至肩部。平底。素面。口径10.6、腹径18.6、高27.1厘米(图五三:3)0

IVb型,流行4式。标本3M58:3,盘口,长颈,扁圆腹,煥圈足。腹部有三条凸弦纹带,肩部有二模貼铺首。球面形盖。器身彩绘,盖面饰云气纹,颈部绘以卷云纹填白的三角纹,腹部所绘二方连续卷云纹大半脱落。口径10.5、腹径23.7、通高35.9厘米(图五三:1)o

V型,流行3式。标本9M129:1,喇叭口,圆鼓腹,矮圈足。球面形盖,子母口。器身彩绘,盖面绘卷云纹,颈部为卷云纹填白的三角纹,肩部、腹部为二方连续卷云纹。口径10.5、腹径22.3,通高31.9厘米(图版肆:1,图五三:5)。标本4M86:2,基本特征与9M129:1同,博山盖,假圏足。口径11.1、腹径24.6、通高40厘米(图五三:2)。

罐I、II、III、iv型都继续存在。

I型,继续流行5式,但口沿已变得更矮。

II型,流行4式。标本3M58:1,大口外侈,圆鼓腹,更大径在腹的中部。腹部饰两条凸绳纹带,两带间及腹下部饰纵向细绳纹。口径23、腹径45.9、高44.7厘米(图五四?2,七七)o

III型,3式继续流行,但腹上部的抹断绳纹带只剰下很窄的一条或两条,有的素面。4式,标本3M56:10,小口卷沿,頰颈,扁圆腹,平底。腹部饰两条抹断绳纹带。口径11.4、腹径29.4、高26.5厘米(图五四:3,七八)Q

IV型,流行4式。标本GM199:8,大口外侈,圆鼓腹,平底。腹上部饰两条很窄的抹断绳纹带。口径16,2,腹径30、高25.6厘米(图五四:4)。

鼎流行3式。标本3M170:6,盖和器身形态与5式盒同,子母口,双附耳外撇,蹄足。盖顶和腹部彩绘云气纹。口径17.4、通高17.4厘米(图五三:4)。部分3式鼎的足、耳附贴不牢,出土时大半已脱落,有的入葬时就将足、耳放在器身内。

盒流行5式和6式。5式,标本5M50:5,子母口,直腹下部斜收,假圈足。盖直壁,顶部球面形。通身彩绘,盖顶为流云纹,腹部为水波纹。口径18.3、通高12.7厘米(图版肆:3?图五三:9)。

6式,标本9M 129:5,形态略同4式,但为平底,腹部和盖顶均绘卷云纹。口径12.7、底径9.9、通高11.9厘米(图五三:8)0

甗2式继续流行,但彩绘更加精细。标本3M34:6,镒、甑靠口沿部分绘水波级和锯齿纹,中间以圆圈填白,盖顶绘斜双线纹,间以成列圈点纹点缀。镒口径6.8、腹径9.3、甑口径12、通高16.9厘米(图版陆:1,图五三:6)。

灶仅见I型。标本GM165:3,平面略呈半圆形,前面有长方形灶口,台面上有五个火眼和一个烟道孔。宽25.5、高9.5厘米。彩绘已大半脱落(图五四:1)。

本期陶器全部为泥质灰陶,彩绘发达,壶、鼎、盒、甗、灶等大多施彩绘。其特点是,彩绘前先在器物表而施白色或橙色陶衣,然后以墨线勾勒纹饰,再以红、黄、蓝等颜色点缀,靠口沿部位和颈部多饰以卷云纹填白的三角纹、水波纹、锯齿纹、菱格纹,盖顶和腹部多饰二方连续卷云纹,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花纹富于变化。

铜器:大件铜器已趋衰落,而灯、镇、熏炉则趋于发达。锤、洗、甗等形制同上期,叙述从略。

钫 形制与上期所见相近。标本3M4:19,器身有篆体刻铭六处:口沿两处,文为高奴庙、"口斤十两",颈部一处,文为饶",腹部两处,文为大名五重十四斤四两"、十三",足部-?处,文为名十一。每而口沿宽11.2、腹宽20.7,高37.1厘米(图版伍:4,图五五五六)。标本4M138:21,形制同上,但体形较小,謎顶盖,子母口。顶正中平面饰四蒂纹,上有环纽,四个坡面饰云雷纹,坡面间以长茎蒂纹隔开。每面口宽6.7、腹径10.5、通高18.5厘米(图版伍:5,图五五:9)。

鼎标本3M46:25,子母口,深腹,双环形耳,圜底,三蹄足。腹部有凸沿一周。球面形盖,上有三立纽。口径14、高14.4厘米(图版贰:4,图五五:7)0

尊标本ZM1:7,口微敛,平折沿,深腹,小平底,三熊形足。腹部有两条宽凸弦纹带,两侧各有一啓面衔环。口径23.1、高16.5厘米(图五五>5)0

提梁尊标本3M80:16,小口,长颈,圆鼓腹较深,圜底,三蹄足。腹部有二倒装的兽面姉首连接铁质链状提梁,提梁已朽断,部分链环与器腹锈粘在一起。器盖已失。口径8.5、腹径15.3、高15.6厘米(图五五:10)

盘标本3M32:14,平折沿,浅腹,平底。口径29.9、底径11、高4.6厘米(图三七.五五:8)o

灶标本4M138:15,平面略呈船形,前有方形灶门。台面上有三个火眼,前两个火眼置釜,后面火眼置麒。后部有烟道管,管口为兽头状。灶台两侧各有一铺首衔环,下有四蹄足。长34.3、宽21.8、通高27.1厘米(图版伍:2)o

染炉标本5M7:11,由承盘、炉体、耳杯三部分组成。承盘略呈椭圆形,侈口,浅腹,平底。长13.2、高0.9厘米,上置炉体。炉体底座呈长方形,下部冇立柱与承盘相接,两侧各有二侏儒俯身背手抬住炉体。炉体上部围栏透雕四神,左、右侧为青龙、白虎,前、后方为朱雀、玄武。围栏上有四短柱,上承耳杯。炉身后部有一叶状鋬。签长24、宽8.2厘米。耳杯长13、宽10.4、高3.6厘米(图版叁:3)。据《秦汉金文录》卷四所录同形制的平安侯家染炉和史侯家铜染杯铭文,这种炉和杯汉代名为染炉、"染杯",是当时的一种烹饪器。

熏炉主要有三种形式。之一种为博山盖形。标本3M61:23,炉体子母口,扁圆腹,细柄,喇叭形座。座上浮雕流云紋,博山盖上有镂空烟道孔。口径11.6,通高22.8厘米(图五五:6)。第二种为球面盖形。标本5M14:7,炉体子母口,扁圆腹,喇叭形座上浮雕龙云纹,座下有承盘,球面形盖上镂空成流云纹。盖顶有一鸟形纽,口径7.4、腹径8.2、通高11.2厘米〈图五五:4)。第三种为动物形。标本ZM1:19,炉体做成昂首站立的鸭形,鸭背为可启闭的炉盖,上面镂空成卷云纹,炉体下有承盘。长18.6、高15.8厘米(图版伍:图五五:11)。

灯主要有三种。之一种为动物形。标本ZM11,全灯作雁回首衔鱼站立状,由指鱼雁首、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长34,5、高53厘米。是罕见的艺术珍品(彩色插页)。之一二种为浅盘高柄灯,.多数为细长桐或竹节式柄,也有以?鸟足为柄的。标本3M19:3,灯盘为开形,外径11.4、内径4.7、盘深2厘米,柄为雁足状,下有承盘。通高13厘米(图版参:6)o第三种为行灯。标本3M85:16,灯盘直壁浅腹,下隋三蹄足,盘侧有一叶状鎏。盘口径13、高4、鑒长21.5厘米(图六一)o

镇大都四个同出,分四角放置,下面往往有案榻残漆皮和朽木痕。按其形态,可分两种。之一种为人形镇,以3M58所困四鎮更具特色"四镇均为深目宽鼻、头著风谕'胡人形奪/但表情姿态各异。其中3M58:27,双膚跪坐,两手向前平伸,身子后仰,仰脸作译爨状:,两颊隆起,下巴前突,表情滑稽。髙5.5厘芈,图五五:3)。从表情和姿态看,无疑姑正在进行表演值胡伎形象。这是西汉爵期汉与西域诸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实物印证。第二种为动物形镇,主要有禽鸟形、兽形,龟形等。标本ZM1:18,为卧龟形,龟首微扬,平底,腹部低矮,两侧铸出龟足和鳞甲,通体鎏金,腹内中空,背援虎芻川…长13,9、高6。3厘米(图版巻:2,图五五:2)。

镜 除上期所见的星云算锦外,主要有五种。第-?种为窄缘昭明镜#本5M48:23,窄平缘,球形纽,十二并蒂舊珠纹纽座,座外为八内向连弧紋,外圏篆屈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而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直径15.6厘米(图版贰:妇图六三?4)0第二种为窄缘日光镜。标本3M41:20,窄平缘,球形纽,圆纽座,座外环以八内向连弧,外圈篆体铭文为见日之光,长不忘相,显然忘"、"相二字倒置;字间隔以符号。直径8.5厘米(图六三:1?八三)。

第三种为窄缘四乳四螭镜。标本GM33:1,窄平缘,球形纽,圆纽座,座外为四乳四螭。直径6.5厘米(图六三:2)。第四种为窄缘四乳八喬镜。标本4M138:64,窄平缘,球形纽,座外为四皂八禽。直径8.5厘米(图六三:3)。第五种为重圈铭文镜,一般为素平缘,纽座外以两圈等高宽弦纹带将镜背分为两圖,但铭文和纹饰各异。标本3M36:6,窄平缘,球形纽,十二并蒂连珠纹纽座,有内外两圈篆体铭文带。内圈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据塞而不泄°外圈铭文为如岐光而耀美,挟隹都而无间,棟驪察而性宁,志存神而不迁,,得并观而不弃,精昭折而伴君"。直径19.3厘米(图六三:5;八四)?标本5M6:4,窄平缘,球形纽,十二并蒂连珠纹纽座,外圈为云雷纹,内圈篆体铭文为"清冶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避以为信,清光宜佳人。立径13.3厘米(图版贰:5)。

印章多数为桥形纽,以私印居多。标本ZM1:28,方形,而宽1.3、高1.1匣率,篆体阴刻印丈’‘东门延齐(图 *** :H,标本GM4:5,方形,桥形组,长1.9、宽1.4、高1.7厘米,篆体阴刻印文:北乡,墓主可能是马邑北乡啬大一类的身宫,这是朔县汉墓发掘屮所发现的唯-官印(图 *** :2)。

钱币:以五铢钱为主,除上期已见的型五铢外,新出现r in型五铢。标本GM34:2,史字瘦长,中间两笔弯曲相交,铢字的金"字头呈带翼的箭镰形,朱字头方折。宜径2.6、穿宽0.9厘米(图六一)。相当于洛阳烧沟汉墓中的II型五铢。

石器:

砚均为长方形石板状,多附方形或圆形研石。标本ZM1:29.长14.4、宽6、厚0.4厘米,研石圆形,直径2.8、厚0.4鹿米(图六六)。

多数墓葬有漆器随葬。但除个别漆器尚能辨识器形外,大多朽败,仅存漆皮残片、铜釦、器足和铺泞等。种类以案、盘、耳杯、奁盒为主。丝织品和竹木弄也大多腐朽。较大的某一般随葬木质偶车马,因木质腐朽,仅剩下铜质或铅质的当卢、衔镰、弓帽等。

各墓按随葬品组合大体可分三种。第-种以随葬铜器为丘都是反6米以上的V:型某。随葬器种以锤、钫、鼎、尊、洗、壶、灯、镜、熏炉为主。第二种以随葬陶器为主,间有少虽:铜器,主要是长度5米左右的V、VI型墓。陶器以壶、罐、鼎、盒、甗为主,数量一般在10件以上。壶多3个一套、5个一套出现,较行规律。铜器以灯、镜、熏炉为主。第三种姑堪本随葬陶器的墓,上要是IV型某。随葬器种以壶、罐为上,戒多3个一套出现。个别墓偶尔出铜镜。随掉品数量多在10件以下。这种随葬品组4上的明显差别,同样是当时代会上阶级差别和贫富差别的反映。

3.时代

本期没有发现纪年墓。所出的III型五铢,根据《洛阳烧沟汉墓》,应属西汉晚期;所出铜镜,也是西汉晩期墓中所最常见的类型。因此,本期靠应时四汉晚期,即宣帝至王莽以前。

五 西汉末至东汉初期墓葬

I.墓葬形制

本期共438座墓。I、II、III型墓不见,IV、V型墓继续流行,VI型墓数量增加,出现了vII型墓。

Iv型墓,1式、2式继续流行,特点同上期。出现了3式,即双墓道双墓室土洞基。标型墓2M5,方向16度。东西墓室均长3.8:宽0.9、高0.8、距地表深3.8米。前堂东西长3.3—3.46、宽」.5-1,6,高0.8米,平顶。双墓道均悅4.15、宽0.8—1.02、深2.4-3.8米。两棺皆朽,随葬品置前堂内。

V型墓,1式继续流行,较大的墓多积石积炎。标型墓5M1,方向95度。墓平面呈刀把形,墓道开住墓室东南侧,全长31.2米。慕室始「」略大F墓底,墓室长13.6-13.62,宽4.94—5、深G.44米。木构椁室东西全长13.12、宽4.4、高约1.8米,中用十字隔墙分为四宰,各室右门相通。椁室与墓道间有木构而道札I连。帀道东西长0.45、宽1.9米。斜坡墓道长16.84—16.9、宽1.3-2.6米。椁空四周、盖板之上及底板F分别填充积石、积瓦、积炭。而道「I用大形卵石封闭。在北后椁室内并忙两棺。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北后室和南后室。这是朔县发掘所见的更大汉墓(图六七:2六九)。

据出土印章,墓主名王柱。2式墓,即双墓道竖穴木椁墓出现。标型墓GM188,方向95度。墓室东西长8.62、宽3.16—3.24、深5.56米。木椁长7.16、寛2.64—2,84、高1.9米左右,内置两桁。木椁四壁外用砖砌护,砖外积瓦积炭。墓室东四两端各石一条斜坡墓道。西基道长13、宽1.62米,与坊室连接处冇話1.2米的台阶。东墓道长14、宽1.64米,四部有一?高1.9、长2.28米的拱形顶过洞。随葬品置于棺前(图六七:3七O)。

VI型墓,1式继续流行。标型墓GM51,方向点茏空东西长4.84、宽2.06—2.1、高约2.:」、'深4.4米。木椁长4.54、宽1.9、高1.9米,内置两棺。斜坡墓道长9.82米。随葬品置棺东和棺南(图六七:5七四)。据出土印章,墓主名王隆。同式出现一种以立柱为椁壁的墓。标型墓GM144,方向95度。洞室长4、宽2.68—2.72米,高度不详,深4.4米。墓道长6、宽1.4、深1.64-4.4米。椁壁由圆木立柱构成,椁室内置三棺,南北棺葬女性,中棺葬男性。随葬品置棺前(图六七:4;七一)。这类墓墓道多有天井过洞。出现2式,即双墓道木椁洞室墓。标型墓GM116,方向10度。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弧顶,长5.54、宽2.16—2.28、高2.8、深入口处有一段不规则台阶;中部有一长2.76 6.15米。木椁长4,88、宽2.16—2.26、高1.7米的拱形顶过洞。洞北天井长3.06米。天若米。两棺保存完毕,并置于室南端。,北墓道'北有一长3.88米的过洞通向墓室。随葬品置为斜坡式,长11.32米。南墓道长13.7米, 于椁室北端(图六七:6?七三)。据出土印章,墓主名董弘。同式有以立柱为椁壁的墓。

VII型墓,为单室小砖券墓,砖室建于洞室之内。标型墓6M219,方向105度。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3.44,宽1.2、高1.34米,用长30、宽22、厚4厘米小砖构筑。东西两壁错缝平砌十三层后起并列券结顶,墓门为两层券顶。后壁错缝平砌。墓底平铺地砖一层。斜坡墓道长5.16米。室后部置单棺,随葬品被盗扰(图六七:7七二)。

2.随葬器物

陶器:以壶、罐、鼎、钵、盒、甗、灶为主,出现盘、井、熏炉。

壶分三型。

IVa型,流行4、5式。4式,标本3M74:4,盘口,斜直颈,溜肩鼓腹、腹径较3式增大,腹下部斜收为平底。博山盖,通体彩绘,盖上部绘云气纹,颈、腹部为几何纹带,.内填充卷云纹,肩部绘卷云被,腹下彩绘脱落。口径10.5,腹径24.3、底径13.5、通高35.8厘米(图七六:1)。5式,标本6M206:4,盘口,斜颈,溜肩鼓腹,腹部比4式变矮,腹下斜收为平底。素面。口径10.5,腹径20、底径11.7、高22.7厘米(图七五:5)o

IVb型,流行5式、6式。5式,标本GM盘口,长颈,扁圆腹,假圈足。博山盖,通体彩绘,盖饰云气纹,颈、肩、圈足绘黑色弦纹带,内填充简单勾纹。口径11.3、腹径22.2、底径14、通高36.6厘米(图版肆:3图七六:4)。同式有仿铜形式。标本GM188:11,盘口,长颈,扁圆腹,假圈足。博山盖,肩部两个对称模贴铺首。肩、腹饰凹弦纹。素面灰陶。口径13.5,腹径32.4、底径14.4、通高48.3厘米(图七五:1)。6式,标本TQM158:1,浅盘口,长颈,溜肩扁圆腹,腹下部与假圈足界限不明显,平底。颈、腹部饰三道凹弦纹。口径10.6,腹径23.7、底径12.5、高29.3厘米(图七五:3七九)。同式也有仿铜形式。标本GM 95:1,器形近似5式仿铜壶。球面形盖,盖上饰勾点纹,通体饰绿色铅釉。口径10.2、腹径19.2,底径10.5,通高26.1厘米(图版肆:5七六:7)0

V型,流行4、5式。4式,标本GMH2:14,口微侈,’长颈,圆放,假圈足。博山盖,口径12、腹径25.3、底径13.4,通高47厘米(图七六:13)o 5式,标本GM136:12,口微直颈特长,扁圆腹,假圈足。博山盖,口径11.9、腹径22.5、底径14.通高47.8厘米(图七六:9:八O-左)。

双耳釉陶壶标本GM202:1,喇叭口,圆唇,圆鼓腹,圈足。肩部有双耳。口沿和颈部饰重线水波纹,下部饰.凹弦纹。红褐色胎,口沿内外及肩部施青釉。口径11.6、腹径20.8、高26.8厘米(图七六:3八二)。

罐分四型。

I型,岀现6式。标本4M72:9,小门,唇面微凹,折肩直腹,腹下斜收为平,底。「1径7.9、腹径14.2、底径8.1、高8.5厘米(图七六:5)0

II型,流行5式。标本GM116:53,侈口,圆唇,圆腹略长,平底。腹上部贴塑两道凸弦纹夹水波纹。口径23.6、腹径44.4,底径21.6、高42.8厘米(图匕五:6,八三)。

III型,3式继续流行。出现4式。标本GM73:14,侈口,内唇面微凹,短颈.网腹,平底。肩部饰细绳纹一周。口径11、腹径27.6、底径17、高25.1厘米(图七五:2)。

IV型,4式继续流行。标本3M60:3,侈口,圆唇,圆鼓腹,更大径在腹上部,平底。肩饰网格暗纹,下饰两道细绳纹带。口径18.4、腹径36、底径18.5、高32.2厘米(图七五:7).

鼎3式鼎继续流行。出现4式。标本GM159:21,、敛口,唇面瞳四,扁圆腹,平底,双附耳外撇,下附三高蹄形足。.平顶盖,腹中部饰黑弦纹带。口径9.9、腹径15、高17厘米(图七六:12)o

盒6式仍在流行。出现7式。标本5M躋:9,敛口,唇面微凹,扁腹下收为平底。球面形盖,盖顶浮雕四兽。口径10.2,腹径13.2、高8.7厘米(图七六s 2)O

甗继续流行I型2式。

钵流行3式。标本GM101:9,折沿,敞口,圜底,矮圈足。腹壁饰弦纹。红泥夹砂陶。口径28.5、底径12、高10.7厘米(图七五:4)。

灶分二型。I型继续流行。出现II型1式。标本GM225:1,平面为圆底梯形,三个置釜火眼,前壁有方形灶门,灶面后部有出烟孔。长17.6、宽16、高6.1厘米(图七六:15)o

盘分二式。1式,标本GM112:15,敞口,折沿,斜直腹折收为平底。口径39.5、底径21.6、高7.1厘米(图七六:14)。2式,标本GM116:3,敞口,折沿,方唇,弧腹,平底,矮圈足,内壁以黑彩绘三鱼纹,外壁素面,口径31.2、底径16.5、高7.5厘米(图七六:11)O

熏炉分两种。标本GMH6:11,为动物形炉。作鸭形,下部为炉体,上部为盖,鸭腹中空,背有镂空烟孔,鸭身绘出黑色羽翅。炉下有承盘,盘沿绘黑色锯齿纹。盘径19、通高17.4厘米(图版陆:2图七六:8)。标本GMU2:16,为球面盖形炉。下部为承盘,盘中央立一空心柱,上承炉身,炉身上覆球面形盖,盖上模刻岀三角网格,网格内有镂空烟孔。盘径16.5、通高13.4厘米(图版肆:4图七六:10)o

陶井I型1式,桶形,口大底小。标本GM159;1,井口为圆形井栏,栏口之上有两个安装术架的孔,现只存滑轮和水斗附件。井外壁饰黑彩。口径13.8、底径10.2、高14.1厘米(图六二;七六-6)o

本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个别为褐红陶,出现釉陶。彩绘趋于衰退,除个别壶、盒沿袭上期绘法外,多数釆用饰白、黄色陶衣后,用粗墨线勾绘宽弦纹带,再填充勾状纹的作法。纹饰趋简,爽化较少,线条粗犷,构图呆板。

铜器;大件铜器已不多见,与上期同类的器种形制变小。与上期特点相同的器物此处从略。

壶标本5M1:33,口微侈,长颈,圆腹,平底,圈足。肩部饰宽凸弦纹带,两侧有铺首衔环各一。盖顶孤面形,子母口,上饰以云雷纹为地的四蒂纹,环形纽。口径7.8、腹径14.8、底径9.2、尚19厘米(图八九:1)。

鼎标本5M1:37,子母口微敛,扁圆腹,圜底,双附耳,三熊形足。球面形盖,上立三鸡首形纽。腹部饰凸弦纹一周。口径11.6、腹径14.8、通高13厘米〈图八九:2)。

行灯标本GM51:29,灯盘直壁,浅腹平底,下附三蹄形足,旁出一叶形鑿。有篆体刻铭两处,鎏面刻扶字,盘外壁铭文为成山宫行镣重二斤五凤二年造第册三"(图八九:6)。口径11..4.计鑿长23、高4.2厘米(图版伍:3图八九:4)。

人形镇,标本5M20:5,作低首跟坐状。面形瘦削,扁鼻立目,束发扎结于脑后,长衣右衽宽柚,腰系宽带,一手置于膝上,一手扶地。高8.5厘米(图八九:3)。

削标本5M1:1,直刃直背,刃末斜杀成弧形,断面为三角形,环首。长25.6厘米(图八九:8)。

镜除上期的镜仍见流行外,本期主要有两种。之一种为宽缘铭文镜。标本3M7:13,昭明镜,球形纽,圆纽座。座外圈方体馅文为内青以昭明光日月",字间以符号相隔。镜面微弧。直径8.9厘米(图八五;九O:1)

标本TQM143:2,日光镜,球形纽,圆组座,座外八内向连弧纹。外圈圆篆体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下明",字间以符号相隔。镜面微弧。直径8.1厘米(图八六;九O:2)o标本GM222:6,日有喜镜,球形纽已残,四蒂纹纽座,座外八内向连弧纹。外圈方体篆文为日有喜,月有富,乐无事,宜酒食,居必间,无患息,于瑟侍,心忠驻,乐已岁固常。镜面微孤。直径15.3厘米

(图八八;九O:4)。第二种为宽缘四乳镜。标本6M392:15,四螭镜,球形纟四蒂纹纽座。外圈四乳四螭纹,镜面微弧。直径15.3厘米(图版贰:6图九O:5)。标本6M136,U,禽兽镜,球形紐已钱,圆纽座。座外四乳四珍禽瑞兽纹,宽平缘,而微弧。直径11.2厘米(图八七;九0:3)。

铜印有桥形组和兽形紐两种.多数为私印,少数为肖形印和吉语印。标木5M1:46,GM116:23,5M1:16为桥形凯印。标本5M1:46,F卩文王柱私印",.篆体阴、阳文各二。通髙L6、每边宽2厘米(图九一:1)。标本GM116:23,篆体阴文革弘印.通高1.7、每边宽1.6厘米(图九一2)一标本5M1:16,肖形印,阴刻瑞禽瑞兽各一,通高1、每边宽1.2厘米(图九一:3)。标本GM51:7,鎏金辟邪纽,篆体阴文王隆私印",通高1.6、每边宽1.3厘米(图九一,:4)。

钱币:除上期所出I、口、血型五侏外,本期还出新莽钱,个别墓岀战国货.币,共屮―枚为宋子三孔布。

III型五铢,标本4M59::9,边郭已被剪去。直径2.3、穿宽1.1厘米(图九二:2)。

大泉五十,标本1 M3:10,郭径2.8、穿宽0.8厘米,铸造精细,钱文清晰(图九二:3)。

小泉直一,标本GM133:1,郭径1.5、穿宽0.4厘米,钱文腐锈不清’(图九二:4)。

宋子布(1M8:17),圆首,圖肩,圆裆,圆足,有圆形三孔。正面篆文宋子,背文十二朱。宋子在今河北赵县,战国时为赵国之地;而朱两制货币乂是战国秦币特点,此币应是战国末秦占宋子后在当地所铸的货币(图九二:1)o

铁器、骨器、漆器:

铁刀标本6M384’:15,直刃直背,刃末斜杀成弧形,断面为三角形,环首。腐锈斑斑。长60、厚1厘米(图八九:9)。

骨尺(GM224:20)尺两面中间用黑线绘云气纹带,两端绘网格纹,纹中用红色点饰。尺面两侧均用黑色划出分格,两侧面用黑色划出寸格。长22.8、宽1,6、厚0.3厘米。尺K约合今市尺0.684尺(图八九:7)o尺厦小J:建初尺,而与宁夏固原大坑堰东汉臺岀卜的骨尺.无论从形制、花纹还是长度都促接近‘头上大、中型墓葬中,都有漆器随葬,器类与上期基所出相近。皆朽毁,仅存漆皮残片和铜质铺首、器足等附件。在1M26中,出土罐金铜案足和案护角各四个。案足呈歸形,宽6、高16厘米。护角为矩尺形,每边长14、宽2厘米。据出土位置复原,案长99、寛35厘米(图八九:5)0在7M68内发现残漆皮上有隶书元延元年十月□□作"铭文(图九三)。

其他器类略同上期。

各墓随葬器物组合可分三种。之一种,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成组小形铜器为副,均为长7米以上的V型大墓。陶器以壶、罐、鼎、盒、IK为主,出现了井、盘、熏炉,陶壶多以7个或5个一套出现。铜器以壶、铉、鼎、灯、炉为主。随葬品数量一般在20件以上。第二种,以陶器为主的墓,主要是长5米以上的IV、V、VI型墓,陶器种类同之一种,数量一般在10件以上,壶多以5个或3个一套出现。第二种,仍以陶謨为主,出现在长3米左右的IV、W型墓,陶器种类同第二种,数量一般在10件以内,,壶多以3个一套出现。

3.时代

本期有两座纪年较明确的墓。7M68,根据残漆皮铭文,应属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以后。GM51的墓主,很可能是《汉书?王莽传》中提到的王隆,此人死于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所出的m型剪轮五铢、莽钱以及铜镜,均流行于西汉末至东汉初期。因此,本期墓的年代应为西汉末至东汉初期,即王莽至和帝前后。

六 东汉中晚期墓葬

1.墓葬形制

本期共33座,均为砖室墓,全部被破坏,骨架和随葬品散乱,残破不全。

VIII型墓,前室穹隆顶后室券顶墓。标型墓3M92,方向101度。前室平面呈方形,后室呈长方形,两室有甬道相通。前室长3.06、宽3.02—3.06米;后室长2.9、宽2.04—2.16米。计甬道通长7.42米。室壁砌法均三卧一立,自1.62米高处起券。室顶已塌毁,墓底人字形平铺地砖一层(图九四:2九五)。

IX型墓,单室穹隆顶墓。标型墓3M191,方向280度。室平面略呈方形,室壁向外略有弧度,东西长3.1、宽3.12米。墓壁平砌十六层后用二卧一立的砌法结为穹隆顶。墓底人字形平铺地砖一层(图九四:1九六)。

X型墓,多室穹隆顶墓。标型墓3M99,方向93度。斜坡状墓道,墓道与前室之间冇长0.82、宽1米的甬道相连。砖封门。前后两重主室,前室两侧各有一侧室,各室之间’冇甬道相通。前室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84、宽2.68米,墓壁略向外孤凸。南、北侧室平面均呈长方形,南侧室南北长2.76、东西宽1.68米。北侧室南北长2.64、宽1.84米。后室平面呈长方形,壁向外略呈弧形,.东西长2.84、宽2.56米。各室砖壁下部均错缝平砌,上部两卧一立砌筑,残高1一1.4米不等,顶已全部塌毁。墓底错缝平铺地砖一层。墓室东西全长7.04、宽9.32米。门外用砖封闭(图九四:3'九七)。

2.随葬器物

陶器:有壶、罐、榼、钵、碗、盆、灶、耳杯、盘、'案、井等,主要为素面泥质灰陶,少量绿釉陶。

壶分二型。

IVb型7式,标本5M36:1,盘口,圆唇,扁圆腹,假圈足外侈。口沿外饰凸弦纹一周,颈部及腹下部均饰凹弦纹。器身施绿色铅釉。口径16.5、腹径24.1、底径16、高33.?厘米(图九八:I)。

V型7式,标本GM210:9,直口微侈,方唇,宽领,直长颈,扁圆腹,假圈足外侈。肩部饰三道弦纹。口径14.8、 腹径25.5、底径14.4、高34厘米(图八q:右;九八:2)。

罐分二型。

III型,5式,标本GM232:9,小口,卷沿短颈,扁圆腹,更大径在腹中上部,大平底。肩上部饰二道凹弦纹。口径13.2、腹径26、底径17.1、高22.2厘米(图九八:5)o 6式,标本GM232:14,方唇折沿,短颈,扁圆腹,齐平底。腹部饰细绳纹,有三金抹断痕。口径9.8腹径22.8、底径17.4、高19.7厘米(图九八:4)。

IV型,5式,标本GM232:8,直口微侈,圆唇,圆腹,腹更大径在中上部,平底微内凹。肩上部饰一周暗纹。口径12.9、腹径27、底径17.4、高20.7厘米(图九八:9)。6式,标本GM233:6,直口圆唇,扁圆腹,大平底,肩两侧附对称耳。口径9.6、腹径21.3、底径14.7、高16,.5厘米〈图五九;九八:II) 。

榼 标本3M99:4,长方体,蓋顶形盖与楹身相套合,盖顶四角有乳突。盖长37.2、宽17.7.高16厘米。身长35.6、宽14、高12.4厘米(图九八:13)。

钵4式,标本3M75:1,敞口折沿,腹微鼓,下部斜收为平底。腹饰数道凹弦纹。口径25.5、底径11、高11.2厘米(图九八:3).5式,标本3M74:3,平折沿,方唇,弧腹下收为平底。通体饰细绳纹。口径31.5、底径14.4、高14厘米(图九八:6)。

灶II型2式,标本GM233:17,灶体为长方形,三个火眼置釜,灶门壁上部做出方形挡火沿。长27.2、宽17.7、高13.5厘米(图九八:14)o 3式,标本GM210:2,灶体同2式,火眼两小一大,灶的后壁和侧壁塑屏墙。长32.7、宽21、高19厘米(图版陆:3图九八:7)。

樽标本3M99 i 2,圆筒形,直壁,外饰凹弦纹,平底,三熊形足。口径27、高15,6厘米(图'九八:8)。

井分二型。

I型2式,标本GM233:4,井筒束腰,平底。,井栏和井筒合为一体,圆形井栏上立井架,井架之上立亭,亭为模制四坡顶。在亭和横架之间有对称圆孔,以承架滑轮。宽17.8、高30.5厘米(图版陆:4图九九:5)。标本3M19U2,井筒同标本GM233:4,井栏之上立井架,横梁两端为龙首状,架上亭盖为四坡顶。宽14.7、高32.4厘米(图九八:16)0

II型1式,标本3M74:1,井筒方形,平底。井栏为井字形,上立井架,横架之上立四坡顶井亭。井宽17.5、高25.5厘米(图九八:15)o

耳杯 标本GM 210 8 7,椭圆形杯身,半月形双耳,平底。口长12.5、宽13、高3.4厘米(图九九:2)o

盘标本GM210:14,敞口,尖唇,浅斜腹下部折收为平底。口径21.3、底径13.8、高3.9厘米〈图九九:4)o

方案:二标本3M99:3,平面呈长方形,四边有矮沿,平底。长50、宽33、厚1.6厘米(图九八:12)o

碗标本3M191:4,敞口尖唇,那腹下收为平底。腹饰一周凹弦纹。口径20.4,底径11.1,高7.8厘米(图九九:3)。

勺标本GM233:19,勺池呈椭圆形,柄呈龙首状。长12.5、宽8.2、高11.5厘米(图九八:1米。

魁标本3M103:4,口略呈抹角方形,尖圆唇,直壁下收为平底,柄呈龙首状。通长24.1、宽18、底径10.5、高13.7厘米(图九九:1)。

钱币:除上期的货币外,本期还岀IV、V型五铢。

货泉,标本3M91:1,直径2.3、穿宽0.6厘米,铸造精细(图一00:上)o

IV型五铢,标本9M115:1,直径2.6、穿宽0.9厘米,字体较宽大,铢字"金字头三角形比ID型的金字头为大,朱字头圆折高于金"字(图一OO:中)o V型五铢,标本GM235:1,直径2.6、穿宽0.9厘米,五字中间两笔较IV型弯曲,铢字的"金"字头呈带翼的箭镞形,"朱"字头圆折,铜质及铸造粗糙(图一00∶下)。Ⅳ型、V型相当于《洛阳烧沟汉墓》中的 Ⅲ、I 型五铢。

3.时代

本期未发现纪年墓。但从墓形看,Ⅷ型墓主要流行于东汉中期,其它两型慕均为东汉晚期所常见。各墓所出的壶、罐,杯、盘、案、尊、魁、灶、井等陶器,也是我国黄河流域及北方东汉中晚期摹葬中常见的器物。所出的Ⅳ、V型五铢,根据《洛阳烧沟汉墓》,也为东汉中晚期铸币。因此,本期墓葬应属东汉中晚期,即和帝至桓、灵帝时期。

七 结 语

朔县在秦汉时期为雁门郡马邑县,它遥控长城,外连大漠,是当时北方军事重镇。朔县汉墓的发掘,是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区秦汉考古的一次重大收获。

这批墓葬,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勾画了马邑城在秦汉四百余年的兴衰,反映了雁北长城沿线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秦至西汉早期的墓葬,规模都很小,而且相当多的墓无任何随葬品。这除了受当时薄葬风气的影响,更主要的当与不安定的战争环境所造成当地经济衰败的局面有关。马邑地处北边,秦末汉初经常遭受匈奴和叛将的骚扰。据统计,自汉初至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匈奴入侵雁门郡达七次之多,其中两次直攻马邑汉 *** 十次屯兵或出兵雁门,其中周勃在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曾攻屠马邑城,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汉对匈奴的之一次大规模反击战——马邑之围"也发生在这里。当地居民除了遭受杀掠,还要承担繁重的战时经济和徭役负担。这一时期的墓葬,正是这种动荡环境的反映。西汉中期墓葬在规模和随葬品方面的两极分化,反映了一方面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当地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汉武帝穷兵飄武的对外用兵政策,使边郡的一般居民仍然挣扎在贫困之中。宣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内附,北方边郡地带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安定,史称当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西汉晚期至东汉初的墓葬一般规模较大、随葬品较多,反映了这一地区在较安定局面下经济、文化的发展。东汉中晚期墓葬数量较少,固然与一墓合葬几代人的葬俗有关,也反映了东汉时期城市经济的衰落;随葬品中不见中原东汉墓中流行的陶仓和陶楼,则应是当地农业和畜牧经济并更、地主庄园还没有发展为壁垒森严的封建坞堡的反映。这批墓葬中屈肢葬的流行,动物形铜牌、贴塑水波纹陶罐的发现,使我们寿到秦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

这批墓葬,还为秦汉马邑故城地理位置和建筑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线索。这次发掘的一千余座秦汉墓,主要分布在朔县城北,特别是北旺庄至贺家河一带分布极为密集。根据所发现的大量马邑市戳印陶文,这片墓地应与秦汉马邑城有直接关系,很可能就是马邑县城居民集中的墓葬区。据《水经注》所载,马邑城始建于秦,而这次发掘到的最早墓葬就是秦墓,当非偶然。秦汉马邑故城今已无迹可寻。据《水经注?澡水》条记载,桑干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瓦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语音讹,马磨声相近故尔。其水东迳马邑县故城南。'‘杨守敬认为马邑川即是恢河,当不误。在恢河之北而又与贺家河至北旺庄墓葬区相接近的地方,只有今朔县城关一带。这一带正好有一周长约4.5公里的方形土城垣,今朔县城位于土城东南隅。据清雍正时所修《朔州志》记载,土城是北齐天保八年所修的朔州城,今朔县包砖城垣建于元末明初。在土城外,均有汉墓分布,而土城内则未发现一座秦汉墓。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秦汉马邑故城郭在今朔县城关一带,北齐朔州土城就是在曩汉马邑城旧址上扩建而成的。

总之,朔县秦汉墓的发掘和研究,为北方长城沿线地区的秦汉考古树立了一个可靠的断代标尺。

执笔:信立祥 雷云贵 屈盛瑞

摄影:李建生

绘图:高平如 李 碧 史大勇

袁荣才

山西国君墓发掘纪实,山西汉墓发掘记


    收藏永久发布页,不迷路
    关键词不能为空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我们不保证内容的长久可用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侵删请致信E-mail: 1470282@qq.com

我来说两句
签到
交流杂谈 唐墓葬发掘简报(山西汉墓发掘记)
19.5市尺是多少釐米 ,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1987年06期,平朔考古队山西省朔县境内,分布着大批汉墓。自1982年10月以来,为了配合中美...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牛蛙资源网 January, 01
生成社交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