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资源网 - 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
牛蛙资源网-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牛蛙网

《院士思维》阅读笔记怎么写(《院士思维》阅读笔记摘抄)

牛蛙小编 交流杂谈

择善而为的意思,《院士思维》阅读笔记

@丁舜年院士(电机工程)

只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就应当接受有难度的研制开发任务,任务有难度,其他人不敢接,这就是机遇。(P3)

无论是研究一个课题或是设计开发一种新的产品,常常涉及到几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往往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所能解决的,必须集中较多的有关人员,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取得突破。(P6)

@干福熹院士(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

科学研究是解决未知的东西,因此,科学研究者的头脑中必须经常想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是近期的问题,有一些是较长远的追求。(P11)

我是从事技术科学研究的,技术科学并不等同于科学技术,它有许多基本问题需要去研究。不重视基础研究,没有创新,就不会使技术科学有真正的提高和发展。(P13)

@马在田院士(地球物理)

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思维特长选择自己的工作,根据自己从少年开始已经基本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来规划未来的事业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应该去赶浪头,就像现在大家一窝蜂地选择财经、外贸、信息、计算机专业。(P19)

通过长期思考、一朝终使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思维中的灵感的体现。所以,灵感不会从天而降,更不是他人的恩赐,而是一种复杂脑力劳动、集中持续思考的结果。(P21)

@马宗晋院士(地质学)

书呆子是知识分子内在的聚焦式激烈思考的外在表象。(P26)

科学家的固执是需要的,但不能故步自封,而善于自解。遇到别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争辩时,我往往要从零开始,再思考一番,而不是从自己已形成的观点开始,既不要怕别人说自己不对,也不要急于证明自己的正确。(P28)

@王大中院士(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

知难而进是我的座右铭,但知难而进不是蛮干,而是靠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分析,靠坚固的知识基础和灵巧的运用技能作为后盾。(P35)

搞科研与做任何事情一样,一定要掌握好度,伸手就摘得到的果子,早就让人家摘走了,跳起来也摘不到的果子,只能烂在树上,跳起来摘的着是一个适度的高标准,搞科研总是要想方设法使自己跳得高一些,再高一些,达到了一个高度,又瞄着新的高度,这种跳起来摘果子的思维 *** ,能把大胆创新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既要思想积极。又要行动稳妥,适度的把握起跳时间和找到适宜的方向方位,才能摘得果子。(P36)

@王之江院士(物理学)

兴趣是与熟悉程度相关的,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科技工作者改行做新的工作是必然的,改行迫使自己学习新知识,涉及新的领域,这能提高自己学习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取得成果奠定基础。(P40)

科技在不断创新,假若要跟上时代,改行去做过去并不存在的行业,也许是必然的,这就要不断学习。(P44)

@王之玺院士(冶金学)

我认为,科技工作者既要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建立专业知识体系;又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思维横向拓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工作中还应该注意学习别人的知识特长,集思广益。惟有如此,我们在选择科研课题、确定技术路线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登高望远,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加以考虑,做出正确判断。(P49)

@王世真院士(核医学)

根深才能叶茂。基础打好,基本功扎实,是很必要的。反之,如果学习的课程名目繁多,深度不够,重点不突出,则欲速而不达,收效必定甚微。(P55)

书是读不完的,学问是无止境的。正像当研究生不仅是为了写一篇论文那样,在学校求学,不是为了念几本教科书,最要紧的是学会一套掌握知识的 *** 。有人学英文,抱着一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背下去,这当然不必要。但是,手边备有字典和各种词典,是很必要的。你只有会查字典和词典,才有可能少写错字,也才能正确理解别人所写文章的真正含义。(P56)

遇事,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多一些。我很喜欢西方的一句谚语:Hope for the best and prepare for the worst.实践证明,我们只能力争更好的可能性,但必须做最坏的准备。做实验,要经得起反复失败、挫折,不断摸索、改进的考验。我们必须多考虑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利因素,事先想好多种对策。侥幸的心理或福从天降的幻想是不现实的。(P60)

@王阳元院士(物理学)

创新不是对事物某个局部认识的修修补补,不是零敲碎打地解决问题,而是整体研究,深入掌握其物理本质,组织系统实验。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P68)

扎实的基础,不仅来源于中学、大学获得的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学习 *** ,思维 *** 等等,也来源于长期工作中不断积累学习到的大量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即总结出的新的科研 ***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有着历史继承性,只有深刻理解现有知识,并从多方面不断积累其他知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才能增强科学,敏感性拓宽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并发出创造的火花。(p70)

@王志钧院士(生理学)

我家穷,我爱我的心地善良勤劳一生的父母;我的国家穷,我爱我的养育孩子最多、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祖国。我毫无非分之想,一无意于做官,二无益于发财,我不怕吃苦愿意走自己的道路做一个创业者,在祖国土地上成自己的家,立自己的业,哪怕一切都从零开始,我也心甘情愿。我不喜欢专做科研,我对教学有兴趣,愿意做教师,兼做科研,这就是我的志愿,一个平凡人的普普通通的志愿。(P77)

我们做一个课题,花了那么多钱,耗费了你几年的青春,杀死了那么多动物,如果还不能获得较有意义的成果,那就太可惜了,也是很大的浪费。(P79)

@王补宣院士(热工学)

新颖的前言性的研究方向都来源于学科交叉,突破点也往往可以看到思想 *** ,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上借鉴的移植的特点。(P85)

我写发言稿和讲稿时,总是要请从事医药工作而不懂热工学的夫人作为之一听众,认真听取她的评论和提出的问题。我认为,文章要做到深人入浅出,外行人的意见往往会令人深思,给人以深刻启示,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思维和观念,非常有价值。(P85)

@王育竹院士(量子电子学,量子光学)

要创新就有风险,需要巨大的胆量和勇气去承担风险,由于缺乏这种攀登精神,当遇到巨大的客观困难时,就没有勇气去顽强的拼搏奋斗。(P92)

我们必须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为年轻人创造一种脱颖而出的环境,提高科研队伍的素质。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意识,就要敢于破除某些陈旧的保守的思想 *** 和突破现有科学技术的界限,创造新的成果,开创自己的科研道路。(P93)

@王选院士(计算机)

独创和不模仿他人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应该针对市场需要,大量吸收前人的好成果和分析已有系统的缺点,需要和已有技术的不足是创造的源泉。(P101)

学术上的远大抱负与占领市场这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是高度一致和相互促进的,因为只有创新的、难度大,而且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容易在市场上赚大钱。(P105)

@王梓坤院士(数学)

人的天赋千差万别,但除极少数横绝一世如牛顿者外,大都在中等上下,各有所长,相差不会太大;而最终有成有败者无他,关键在于是否长时间集中精力于一点,正如打仗时集中优势兵力一样。(P113)

佛家说的是顿悟,其实顿悟乃长期思考后的突然爆发。(P114)

@王鸿祯院士(地质学)

任何具体的实际的作用和过程都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综合表现,因而呈现非线性特征。科学研究的一个任务就是从表面的无序中发现有序,从混沌的现象中寻求规律。(P124)

@王淦昌院士(核物理)

仅有新的思路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干,要自己动手做实验,去检验自己的想法。(P132)

脑子里应多存放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想不通就去想另一个,有机会就去请教别人,这样才能进步快。(P128)

@王燮院士(无机化学)

在说一个人为什么成功的时候,人们往往想到他的天赋、他的机遇、他的导师,自然也会想到他自己的努力。而当说到一个人为什么没有作为时,也往往强调他缺少天生的素质或没有客观条件,等等。我觉得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科学家的天赋,也缺少客观条件,但并没有妨碍他们在科学上做出成绩。我在科学事业上算不上多么成功,回顾70年的历程,没有足够的科学家的天赋,没有使我成长的客观条件,走过的路也不是一条顺畅的路,但我丝毫没有感到遗憾和失落。(P137)

在那种情况下,因为不知要干什么,也不会干什么,混日子很容易。但是,我还是认真地向医生学习,跟他们一起看病人、查房,讨论怎么诊断怎么治病。其实什么事只要有心,就不难。(P140)

@毛江森院士(病毒学)

勤于求知,勤于从别人创造的知识中吸取营养;勤于思考,在一段时间内只思索一个问题,使之深入再深入,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认识,这叫做温故而知新。事实上,想过的比做过的更多一些。喜欢在科学领域内幻想,可能是许多科研人员的习惯。幻想会产生 *** , *** 是科研的动力之一。 (P152)

@方成院士(天文学,太阳物理学)

长期与世隔绝,已使我国的天文学研究与世界水平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必须加倍努力,迎头赶上。没有与国外先进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想赶上并超过国外先进的科技水平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勇敢地走向世界,善于吸收新知识,掌握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闭门造车是不行的。(P156)

@方守贤院士(加速器物理学)

天哪,这才晓得读了那么多论文,都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简单堆积,没有研究它们的内在联系,更没有融会贯通,所以谈不上真的学懂了这些文章。这对我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暴露出我的学习 *** 不对头。看来,书本上的只是不与实际结合,真是难以学深学透;只有在具体课题中用上了,才能真正理解掌握。也就是说必须从游泳中学会游泳。(P161)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清楚自己的长处,但更明了自己的弱点。(P165)

@方肇伦院士(分析化学)

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不是消极,被动的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于一些经过一定的努力甚至艰辛的努力,能取得效果的工作,也应该不惜付出而积极去做。(P171)

不能轻易否定别人的工作,一般来说,别人的工作也都是能自圆其说的,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要广泛吸收别人工作中的有益成分。对自己的工作要自信但不能自负。(P172)

@尹文英院士(昆虫学)

科学研究中不能放过一个小疑点,不能做任何一点主观臆测,而要通过反复观察,仔细地分析疑点,通过这些疑点发现新问题,开拓新内容,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完善。(P177)

搞科研工作,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博采众长、勇于开拓的工作 *** ,坚持真理、不盲从权威的工作作风是取得成就的基本保证。(P179)

@丑纪范院士(大气科学)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实际,解决问题的 *** 同样来源于实际,对于已有的科学 *** 要采取追施务实的态度,要以实际情况为师找出解决问题的最简单最严格最实用的新 *** ,因此对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往往同时就意味着研究 *** 的改进和创新。(P183)

科学研究中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局部和整体、阶段和过程的关系,绝不能局限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局部、一个阶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P185)

@邓锡明院士(光学、激光)

直观印象有时就在人们的身边,如果能留心到他们,进而激活思维,引发其联想,直觉到事物的奥秘,就能导致科学发现和创造。(P193)

搞科学研究也不能想当然、随大流,要独立思考;思路要灵活,要想到意外之处,这样才能开辟出前进的新方向。(P195)

@石元春院士(土壤学)

在科学工作中的体会可以概括为实事,创新和求是。实事是说到实际中去占有资料,要的是刻苦和严谨;创新是科学的灵魂,重复本身就不是科学;求是是寻求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重在理论思维。(P199)

没有优质的一砖一瓦,一沙一石,哪有华美大厦,没有涓涓细流怎么形成汹涌的波涛。(P200)

@卢衍豪院士(地质学、古生物学)

抓住具有客观意义的要素,特别是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关系,从整体上进行思考,便发现了一些具有新意的东西。(P210)

@卢嘉锡院士(物理化学)

科学工作者的三条基本要求,即清醒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洁净的习惯。(p214)

之所以出岔子,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心中对解题的目标没个谱。(p214)

@业治铮院士(地质学)

我注六经是指按照客观原则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重建历史,虽然这种 *** 力求客观和实证,但这种客观是难以达到的,使用不慎反而会造成教条刻板的研究风气。而六经注我是指用自己的逻辑思路对获得的资料加以整合,从而产生出新的解释和理论,它突破了一味的追求客观,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理论思维的作用。(p219)

巴甫洛夫曾说过:切勿成为事实的保管员,要透彻的了解事物的奥秘,须持之以恒的搜寻支配它们的法则。(p221)

@叶大年院士(矿物学)

我们需要一个会思考的头脑,而不需要一个垃圾堆式的脑袋。(p224)

对年轻人而言,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堆里打转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就会丧失,这个不能干,那个别人干过了,很快就会怀疑自己的选题不对,或者怀疑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干字当头,边干边学,一般来说总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有可取之处,常常是越干越有劲。(p225)

@叶叔华院士(天文学)

新技术的发展,将使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中国必须赶快起步,用新技术取代传统的经典技术。(P234)

@田在艺院士(石油地质学)

在学习借鉴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我认识到任何知识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只有踏踏实实的实践,实事求是地思考,人们的认识才会在实践中丰富起来。(P241)

@白以龙院士(力学)

我们不可能拿着一本驾驶手册一边查手册一边开车,即使把车开得很慢、很慢也不行。相反,我们必须熟练地正确地去运用一些简单的、经济的、指导性的思维原则。唯物辩证法的几条法则,例如,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就是带着普遍性的思维法则。这是一个层次。但是,为了确切把握现象,还必须有定量的概念。基本的数量、百分比以及关键的数量界限就是一类极其重要的定量概念。例如,大学录取率,录取分数等等,就是 *** 、学校、家长和学生赖以预测和决定行动所必须的数据。这是另一个层次。但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还太一般化了。对于像力学这一类的自然和工程科学,显然还需要一些更具体的思维法则。量纲分析和量级分析就是这类具体的思维法则。这又是一个层次。再往下,才是具体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运动具体的定律、方程和公式拟定算法,整理数据,寻找未知的规律或具体而精确的答案。(P250)

@冯纯伯院士(自动化)

长期以来,我参与了大量工程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军事工程实践,这些工程实践拓宽了我的视野,促使我努力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工程实践,以及从工程实践中寻求理论解释,这种科研思路和工作 *** ,后来通过学习唯物辩证法才发现,就是从一般原理到具体实践应用,从大量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自觉的过程。(P257)

@冯新德院士(高分子化学)

每人都全力以赴,到了这个时候主要已经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体力和耐力问题了。(P268)

有一句老话叫熟能生巧,只有熟练了,才有可能做出新技术新 *** ,这也是创造性之源。这是一个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P275)

@冯端院士(物理学)

勤于动手,有利于培养实验技能但是单凭手并不足以创新,必须用心观察,有敏锐的视觉,深思熟虑之下提出自己的见解。(P279)

做学问如同画画,画匠需要的只是技巧,而画家则需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画匠与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只用手,而后者既用手又用眼,就显得高明了。(P280)

@匡定波院士(红外及遥感技术)

不失时机地更新目标,在实践中形成共识,并持之以恒,这就是我们的事业能够成功的原因。(P284)

空间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国际上竞争十分激烈,我国必须努力开发,而且能够开发。我国能打破核垄断,也完全能够打破几个大国的空间垄断。(P289)

@吕敏(核物理学)

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一切服从任务需要,不敢稍有懈怠,而个人其他的爱好都只能放弃。(P292)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除了学习基础知识以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思维 *** 、学习 *** 。而在阅读书本、文献时,同样不但要学习具体知识、具体技术,也要学习作者的研究 *** 、思考 *** ,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P295)

@朱兆良院士(土壤学)

看资料主要看别人的思路和 *** ,从中得到启发,然后在形成自己思路上的基础上,再去看别人的结果,这样别人的结果便为自己的思路提供了资料,并往往是自己得到与他人的意图不同的结论,他人的研究结果成了明自己思想的材料。(P299)

这里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积储知识时要注意广度和深度,对各方面的情况、知识都了解,对各种资料都熟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跳出前人的材料和结论的圈子,自己的思想才能够闪现出来。(P300)

真理是在不断认识、不断发展的。我们这一代人对前人留下的一些有怀疑的东西要敢于突破、探索,不要怕失败。(P300)

@朱显谟院士(土壤学)

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要比认识一个人容易得多,因为它是基本不变的,或是总是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变动,只要注意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内在联系,由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推断,就能够不断的深入并取得预期的成果。(p308)

一切新思想和新经验都来自实践,国外学者的观点、理论也是从特定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我们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我们的实际(p305)

@朱清时院士(化学)

不受外界潮流影响,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能干得很好,就继续干下去。(p317)

把复杂而枯燥的文献复印出来,手不离卷,逐句推敲,并常常反复研读。每读一次,懂得就多一些,直到找出最后真正不懂的基础知识。(p320)

@刘宝珺院士(地质学)

很多成果的取得都是得益于对实际工作中搜集了的资料的仔细研究。(p325)

一些学科上出现的悬而未决的难题,仅用本学科的理论和实验 *** 已不能解释,应该引入其他学科的新观念新技术与新 *** ,培养出新的适合的研究生长点,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p327)

@刘建康院士(鱼类、淡水生态学)

科学研究应为社会现实、社会发展服务,科学研究既要考虑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国家需要、社会需要。(P334)

我在科学研究中主张独立思考,倡导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无论是谁做出的结论,我都不盲目轻信苟同,而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思想和态度。(P336)

@刘振兴院士(空间物理学)

没有知识面的广度,就不会有科研工作的深度、专业的改变,表面上看来对某领域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但专业的改变往往是拓宽知识面的一个机遇。问题的关键是每当转入一个新的专业时,必须努力刻苦学习新的专业知识。(P341)

如对一个学科领域中的某些现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对另一学科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时,就会受到启发,进行概念和研究 *** 的移植和嫁接,提出新的概念和研究 *** 。(P341)

@刘盛纲院士(电子物理)

要攻克一座座坚固的科学堡垒单,凭个人单枪匹马地冲闯,而没有一支强大的学术梯队前仆后继,是不可能的。(P355)

与其说要使学生学到多少知识,不如说培养学生继续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财富的能力更重要。(P356)

@刘新垣院士(分子生物)

一个称职的科研人员在选定科研目标后,就应该执着地钻研下去,从更先的线索开始,一方面层层剥离、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横向扩展,试图和其他学科交叉发生联系,以求新的突破口。(P362)

@江元生院士(化学)

直觉虽然是一种不自觉的思维活动,并表现出某种倾向性,但也并非天外之物,它是扎实的基础功、坚定的科学信念、长期的思想准备和一时顿悟的结果。而一旦直接产生了,又往往是一些科学发现的敲门砖,当然之后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P369)

世界上许多事物的本质总是以简洁的面目反映在人们的面前,如果某事物所为的本质异常复杂,那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认识该事物的本质,这是科研的一项指导性原则,也是我一生追求的信念。(P368)

@汤定元院士(物理学)

科学上要取得成就,最重要的是对它的热爱,以及长期的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勤于观察和搜集材料的精神。(P373)

我一直有一个信念:把科学成就告诉普通老百姓是科学家应尽的责任。(P376)

@许学彦院士(船舶设计)

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力量和宝贵的工作经验,虚心向群众请教,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尤其是那些怎样将科学思想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灵活应用的知识。(P385)

我将收集到的资料与学习到的心得笔记,分门别类,存入卷宗,放在办公室橱里,遇到同类问题就拿出来参考,很起作用。(P385)

@孙钧院士(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

做学问要求点深面广,要趁年轻,有选择地精读几本经典性专著,读懂读透,还要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功底,这样会一辈子受用不尽;也还需要泛读一些书,甚至是不同专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拓宽和延伸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领域,也有利于专业上的发挥和创新。(P389)

与其做它八件、十件事,力不从心而做不好,反不如集中精力,实实在在做好一件、两件事。(P396)

@孙红烈院士(地理学)

科学院的优势不仅在于每一个单位的特色,各个所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也可以做出大的贡献。但作为院领导,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优势捏成拳头,这些拳头可能是科学发展的前沿,也可能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P402)

@杨叔子院士(机械工程)

《易经·系辞》讲得好: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一个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如天那样崇高,战略上要敢于藐视困难;同时,一个人也要有眼睛向下的实干作风,脚踏实地,战术上要十分重视困难。(P409)

我经常告诉学生:你们到大学来干什么?三件事:之一,要学会如何做人;第二,要学会如何思维;第三,要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三者不可分割,彼此支持,相互渗透,而学会做人是最基础的。(P410)

@杨槱院士(船舶设计)

放眼世界,博采天下之长,学习、吸收他人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为我所有,使自己获得一个腾飞的新起点,这就是取他山之石的立场。我时刻关注国际上最新的学术动态,使自己的研究始终处于新的起点。(P422)

我认为,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也无论什么学科领域,常可发现一些共同的基本原理。因此,运用在某些领域中比较成熟的基本原理去研究另一领域中的研究对象及有关问题,常常能展现出广泛的前景。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趋势正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理论、 *** 、概念等的相互渗透,相互转移。对此,不丧失自我主体的积极能动的借鉴创新精神,带来的必将是科学文化的突破与繁荣。(P423)

@杨雄里院士(神经生理学)

科学研究有三个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三个环节均和读书有密切地关系。不系统地占有资料,就不可能提出高水平的科学问题;对研究领域在理论和基础上没有深刻了解,就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没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文字素养,就不可能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P429)

科学家首先是一个人,应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P430)

@杨福家院士(核物理学)

教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具有教授这一神圣而光荣称号的学者,首先向学生讲授的应该是如何做人,其次是如何用脑,第三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这三者并非分得清清楚楚,而是融合一体的。(P437)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个国家的形势好不好,一个单位的形势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是否给青年人以足够的机会。(P439)

@李吉均院士(地理学)

科学问题确实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说服别人首先要能说服自己,心中无数必然胡说,这是我最反对的。(P447)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用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P447)

@李延栋院士(区域地质学)

家境之贫困,国家、民族之灾难,使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因而刻苦学习,孜孜以求,总希望以学到的科学知识为国家振兴、民族兴旺做出贡献。(P451)

繁重的社会工作和行政工作固然花费了我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也获取了更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经验,并从实践中学到了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 *** 去分析、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工作问题;学到了把科技管理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工作 *** 。(P451)

@李庆逵院士(农业化学)

面对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感到在大学里学的化学知识不是没有用处,而是不够用了。我深深感到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体会到只有投身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只有参加生产实践才能领悟到科学的真谛。(P459)

客观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综合体,因此科学理论在应用于改造客观世界、指导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研究和生产对象的自身特点,区别对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要将科学理论的普遍与生产实践的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科学地灵活地指导生产实践。(P463)

@李启虎院士(水声信号处理)

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我就对理论有了深一层的认识。(P470)

边缘学科的发展总是受到需求的推动,它往往不是纯粹数学家的逻辑思维的结论理论,只有在具有广泛应用背景时才更具有生命力。(P470)

@李林院士(物理学)

实际上,我对超导体一点也不懂,只好从头学起,那时我已经50岁了。这下子,我只有认真嘴书,钻研文献,还经常请教超导专家。(P475)

通过前半生的科研实践,形成了在科学思维中的一个坚定信念:科研项目的选择首先应该从国家经济建设的急需出发,科技工作者确定科研选题时要优先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科技还比较落后,系带解决的科技问题是在太多了,必须把微薄的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P476)

@李星学院士(古植物学和地层学)

勤奋的人虽然不一定都成功,但成功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勤奋的。(P484)

一个问题似乎解决了,又会引出新的问题,我们将永远处在实践——认识(理论)——实践的思维运动的历史长河之中。(P487)

@吴阶平院士(医学)

一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来自实践。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化为力量,知识本身不是本领,知识需要通过思考,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本领。思考是中间环节,要重视思考,善于思考。(p529)

考虑问题不全面就会引起错误,可能把主观分析误认为是客观实际。(p530)

@吴英恺院士(医学)

被动保健不如自我保健,已病保健不如未病先防,打主动战比打被动战好得多。(p540)

医生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 *** 、新思路,才能成为良医。(P536)

@吴国雄院士(大气物理学、气象学)

科学理论以实践问题作为起点,同时也就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动力源;反过来,科学理论能够说明问题,指导实践,获得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P544)

@吴征镒院士(植物学)

正确的人生观就是人的一生不要以索取为目的,而要以服务为目的,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切。(p550)

科学是要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需要不断创新,这是一个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接受新鲜事物,才能把原有的知识和理论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归宿点,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包括不迷信自己,真正做到如孔子所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p550)

@吴孟超院士(医学)

要注意积累经验,更要注意触类旁通,对于经验,至少要做到以一当十。(P557)

@吴常信院士(动物遗传育种、畜牧学)

学习书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对前人理论与实践的继承。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知识都是通过学习而且主要是从书本上学到的,所以一定要爱书、读书。但人的一生中,相当一部分的创造性工作是从书本以外得到的,有时甚至要对前人的工作加以怀疑和否定。(P566)

@何柞庥院士(粒子物理、理论物理)

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前,必须掌握一定的预备知识。拿物理学的研究来说,大学物理系里的基础课程,研究所里的有关课程,必须学过并掌握。这里所说的掌握,是指认识上真正的掌握,而不只是形式上的通过。那种试图超越大学和研究所的正规学习,而直接进入科研阶段的想法是不足取的。(P575)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真正本领,却在于实际地具体地提出和解决工作中的一切问题,这就不是仅读几本书能济于事的了。(P575)

@邹世昌院士(材料学)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要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地位,过去那套不灵了,小打小闹的搞法也不行了。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靠研究所的整体实力,发挥整体优势,加速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才会有竞争力与显示度。(P591)

@邹承鲁院士(分子生物学家)

在考虑课题的创新性时,必须仔细检索,以确认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报导过的,简单重复前人的结果不是科学研究。(P595)

科学有其连续性,所有的创新都必然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前人成功的结果吸取经验,从前人失败的结果吸取教训,才能超越前人,取得成功。(P596)

@闵乃本院士(物理学家)

一切成果均来自于踏实勤奋的劳动,不脚踏实地,一切都是空谈。从事科学研究是艰苦的,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应做好为之奋斗、吃苦的准备。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地探索。要想工作有所突破和创新,还须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要敢于挑战困难,锲而不舍,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不断挑战自我、攻克堡垒的过程中,不以功利为目的,只是为了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寻求自然界的规律,就能把为之付出的艰辛置之脑后。我想这应是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P602)

@汪耕院士(电机设计专家)

在技术上开辟一条别人尚未走过的路,就需要不断分析矛盾,认真解决矛盾,决不能回避矛盾。(P613)

@沈允钢院士(植物生理学家)

确定研究目标后,立题研究、实验观察、深度思考三者结合,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我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P619)

@沈自尹院士(医学家)

中医与西医不同之处在于中医着眼整体,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会有多种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医里面体现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P625)

中西医结合应是辨证的综合,辩证的综合不同于机械论的综合,后者是简单的、机械的相加,中西医结合应该是扬长避短,中医所长是西医所短,西医所长又正是中医所短,中西医之所长进行优势互补,这是中西医辨证结合的客观基础,也是我多年来进行中西医结合指导的思想。(P626)

@沈志云院士(机车车辆专家)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存在任何严格的学科界限划分了,只有多学科交叉结合才能创造出最新成果。(P639)

要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要走学科交叉之路,要培养大量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都有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我们的办法就是遵循伟人 *** 倡导的学习 ***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锻炼成长。(640)

@沈学础院士(物理学)

不论是闷热的夏天或是阴冷的冬天,在小小的斗室或是住处附近,南京路闹市的街灯下,我都能静下心来阅读科技著作,钻研外文,钻研我想钻研的少数文献资料。(P646)

为了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达到这一点,两年多时间内,我着实从头至尾通读了好几本专门著作和大量研究性论文,并且既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 *** ,也寻找他人论著中的缺陷与不足。(P647)

@沈蕴芬院士(原生动物学)

就这样每天从早上8:30工作到晚上10:30,埋头苦干一个月在这个图书馆完成了论文,当时想的是这样好的条件,不知国内有没有,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地方。(P653)

我认为人的思维由于深思熟虑会出现爆发现象,这就是灵感,但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灵感不仅仅属于艺术家、文学家,也属于科学家。由于一个疙瘩解不开,日日夜夜在想这个问题,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些新的思路是在梦中想出来的,醒来后,赶快拿笔记下来。不记下来,这一瞬间的、飘忽不定的思维会随着继续睡眠而忘却的。(P655)

@宋健院士(控制论)

一个学科、一个领域,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总是沉浸在对一个已有的权威的迷信中,这个学科乃至这个民族一定会停滞不前。(P664)

要把科学技术传播给人民群众,让群众享受到科学技术的恩惠,也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组织劳动生产,逐步和古老的落后的自然经济告别,逐步形成符合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比较容易为农民所接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使农村经济振兴起来。(P667)

@张宗祜院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

这一思想促使我特别重视取得之一手资料,包括野外细微的地质现象,室内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唯恐丢失我认为非常重要的现象和规律;也促使我几十年来从不间断的到黄土高原做野外工作,即使是过去走过的地方,后来再去,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认识。(P675)

反复实践是我产生新的思路和取得新的认识的源泉。(P676)

@张香桐院士(生理学)

我认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过早、过高地要求自己在科学上一鸣惊人;应当尽可能多地学些基本科学知识,并掌握一些专门技术,为将来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P680)

在实验资料的整理、计算,图表、曲线的设计及绘制过程中,尤其需要亲自动手,亲自核对,亲自检查。即使这样,仍然不能保证不出差错。我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把这些事都看做是自己应做的事,而不去假手他人。(P681)

我认为,在公开发表一篇论文之前,应当特别慎重,必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务求其准确无误,否则白纸黑字,不可更改。(P682)

@张煦院士(通信工程学)

从事科学研究,掌握基础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不能被所学专业束缚住,思维要灵活,要用于创新,开拓研究新领域,还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此外,还应有写作讲解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一些经济管理知识。(P687)

研究人员一定要有独立创新的意识,要在大的理论课题中有所突破,绝不能为了眼前的一点效益,满足于搞一些低水平的项目。(P688)

@陈子元院士(核农学)

开始时我学习不尽得法,看书做作业都图快,忽视质量。下多少功夫就有多少收获,做学问不能走取巧之路"老师的这番话牢牢印在我脑海中。(P693)

打个比喻说,珠穆朗玛峰高达八千多米,似乎高不可攀,可是真正到了山脚下,就会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为什么?因为此时站的地平面就有四千多米高。做学问也一样,基础厚,起点高,攀登所谓的科学高峰也就不难了。(P696)

@陈可冀院士(医学)

多年的求知生涯,使我养成了独立思考,喜欢追溯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性的思维习惯;正规的西医教育,造就了我重视实验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长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我铺垫了勤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实验研究中进一步剖析、验证,从理论上寻求解决问题的 *** 和思维基础。(P699)

历来中医学的特点是重思辨,轻实证,长于定性,短与定量。(P702)

@陈国达院士(地质学、大地构造学)

只要我的腿脚还灵便,我就不停止野外考察;只要脑袋还好使,就不会停止思索、研究。(p713)

科技工作者对于基础理论固然需要不断学习、积累,但更重要的是在有了一定理论基础之后就快快投入科研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理论修养。(p715)

@陈学俊院士(热能动力工程学)

从生产实践中提出问题,从理论上进行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又在工业生产中有应用价值或应用前景。(p720)

进行科研工作必须勇于创新,同时也要结合本国实际,既要进行详细调研,了解国内外情况,又要认真总结分析,选准方向,长期坚持,才能取得重大成果。(P723)

@陈宜张院士(神经生理学)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p729)

在科学研究中,一个问题提出来后,有时会发现课题选得不理想,要改变实验设计。这种情况,有时是不可避免的。(P728)

@陈荣悌院士(络合物化学)

作为一个合格的科学家,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本学科其他专业的知识,甚至了解本学科之外的有关知识。(p735)

科学家只有对科学前沿了如指掌,对自己研究领域里遇到的有意义的现象具有洞察力和捕捉力,才能架起将前人成果与新的发现相衔接的桥梁。(P736)

@陈俊武院士(炼油工程)

实践知识是很有用的,对工科的大学生尤其如此。知识分子,如果不从实践中取得知识,充其量只能算是半知识分子。(P740)

当积累的丰富的生产实践知识经过消化吸收,并进一步和实验室得到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认识上就产生一个新的飞跃。(P747)

@陈梦熊院士(水文地质学)

科学事业需要开放,面向全球,只有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认真吸取国外的先进理论与先进技术,发扬开拓和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快速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p754)

大学教育只是获得了基础理论知识对从事地质工作来说,还必须具备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P750)

@陈颙院士(地球物理学)

当一个人将获取知识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皱着眉头的苦差事时,往往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P758)

现在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搞基础研究的年轻人,宁愿沉湎于纯粹的技术性工作,而不愿意花大量时间沉下心来静静的思考专业方面遇到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偷懒与退步,是不可取的。(P762)

@苗永瑞院士(天体测量及时间频率)

一个问题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研究的时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条分缕析,逐个研究。(P770)

@林励吾院士(物理化学)

我还是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P778)

科学技术进步是个恒长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各个时代的人的劳动的叠加。在科学技术进步上,每个时代的人只能根据当时社会提出的要求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每个时代的人都只能超越前人而无法超越后人。一个科技工作者,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奉献精神;就能把自己的工作看做是前人工作的延续,后人工作的一个基础。(P781)

@欧阳予院士(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

工作,就是要与困难作斗争。知难而进,设法解决难题和战胜困难,应该是科技工作者的本色。但是,仅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是不够的,还应该冷静地、科学地分析难点之所在,拟定攻克的措施,做艰苦细致的工作。(P785)

我认为,对应用科学(技术科学)来讲,所谓创新,是指既要充分吸收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智慧,又不被已形成的传统思想观念所束缚;当科技工作中出现错综复杂乃至难于辨明原因的情况时,能科学地运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推理,提出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 *** ,并注重在实践中加以检验。(P792)

@欧阳自远院士(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

科学研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不在于精良的仪器设备,也不在于是否有聪明的头脑,而在于如何使用头脑。(P795)

妨碍一个人汲取知识的一个很大障碍,就是企图强化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解释一切。(P796)

@周恒院士(力学家)

年轻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但是知识面不广,经验不足如果有年长的导师指点去做什么,可能收获更大,甚至比导师去做更能够出成绩相反要是独立地去决定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则往往力不从心。(P813)

@赵玉芬院士(有机化学)

每做一项实验之前,我都认真思考自己所采取的实验 *** ,确定更优的实验路线,充分重视实验技巧。(P865)

我在实验研究中坚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实验,仔细观察实验中出现的正常或非正常现象,从不轻易忽视实验中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现象,分析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P865)

@赵其国院士(土壤地理学)

我写论文,要求每一个数据都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871)

一个学科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人类谋利益。(P873)

@赵善欢院士(昆虫学)

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其全部的努力,就其直接目的而言,都是为了 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这种活动和努力所导致的实践后果, 特别是远期的、间接的后果,却可能与人们的初衷相背离。(P878)

既要看到前人可取的思路和结论,又要看到前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这样才能打开自己的思路。(P879)

@赵鹏大院士(数学地质、矿产普查、勘探学)

如果我一开始就以学科理论的框架去收集资料,去填空,那么既不可能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也无法提炼出有使用价值的理论和 *** ,即使能拼凑一个数学模型出来,那也不过是空中楼阁。(p886)

任何新理论、新 *** 绝不能束之高阁,而要放在生产实际中去接受检验,指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p887)

@郝柏林院士(物理学)

回顾时看来顺理成章,在当时只是形势所逼,一步一步走过来,不可能事先计划。(p898)

人生道路只能顺服国家民族的大潮,但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松个人奋斗,如果被命运逼进旮旯,就把眼前必须做的事情当成毕生事业,绝不幻想,有朝一日改变条件才去努力。先投入真正的战斗,在战斗中争取必要的知识。(p891)

@胡济民院士(核物理学)

看书、看文献一定要动脑筋,要做书的主人,不能跟着书走,即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P906)

拿到一篇文献必须先看懂一头一尾,所谓一头及看懂这篇文章是解决什么问题的,从什么地方着手的?一尾就是这文章最后得到什么结果,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看清楚了这一头一尾后,如果这文章对自己有用,就要拿起笔一面看,一面自己推导,这样不但能很清楚的了解作者的思路,常常能得出比作者更好的办法。(p907)

@胡海昌院士(弹性力学)

积累经验是很费钱费时的事,所以应该充分发挥理论分析的作用,省去并非必要的试验。(P912)

如果没有扎实的宽广的基础理论,虽选了一个好课题,也会因力不从心而解决不了问题。我在向人们介绍学习经验时,每次都强调培养自学能力,扩大理论基础,学以备用。(P913)

@侯祥麟院士(化学工程学)

技术上要取得较大的创新,跨专业协作是一条很好的途径。(P924)

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排除各种不正确的 *** 想法以达到获得正确的 *** 想法,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中应少点形而上学,多点辩证法。(P918)

@施雅风院士(地理学和冰川学)

对于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不同研究者常提出不同的认识,这在科学界是正常的现象;人们经过深人的研究,扬长避短,弃伪存真,认识最终会得到改进和统一。(P931)

真理夸大一分,便成谬误。(P931)

@闻邦椿院士(机械动力学和工程机械学)

教科书只能为我们认识自然规律提供一个窗口、一个台阶、把进门的钥匙。要认识自然规律,还必须以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而这种怀疑与批判的精神正是科学精神的精髓。(P938)

生产实践中许多问题不好解决,往往是由于人们思维中有定势,解决问题总是循着旧的思路,按老办法去办,结果一时解决不了而变成了老大难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敢于破常规,勇于另辟蹊径。(P939)

@洪国藩院士(分子生物学)

在时间运用上,得满分和得80分的区别太大了。如果要争取一门功课得满分需要花上10小时准备的话,那么得80分大约只要花3~4个小时就足够了。多出来的大量的时间就可以去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了。这种思想不一定是正确的,只能说是一种思维方式。(P943)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能做的事也总是有限的。但是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感兴趣的时候,所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却会提高工作效率和克服困难。(P944)

@贺贤土院士(理论物理和核物理学)

如果善于否定自己,经分析后去掉一部分想法,哪怕只把其中一两个能站得住脚的问题深入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成功。(P950)

只要国家和事业需要,干一行,爱一行,努力精通一行。(P952)

@袁承业院士(有机化学)

对某项工作是否有兴趣,并不是天赋的,兴趣来自对工作的责任感,来自刻苦钻研,来自深思熟虑。对工作的兴趣要达到入迷的程度,做到朝思暮想。(P959)

在我的经历中,对工作的有些想法是半夜或清晨醒来时在头脑中出现的,每当此刻,即使在半夜里,也要马上起来,随手把想法记下来,以免忘记。(P959)

@顾知微院士(地层古生物学)

为了基础地质学的发展,为了使国家自立自强,我选择了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学作为后半生的研究方向。(P965)

@党鸿辛院士(摩擦学)

我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总是力求运用几种算法,从中选出最简单的算法,从而锻炼了自己遇到问题从多方面思考的习惯,并且通过小学以及初中阶段培养的数学兴趣,大大提高了自学的能力,逻辑推理以及创新性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P967)

@钱令希院士(工程力学)

学习如同在硬木头上钻螺丝钉,开头先要摆正方向,吹它几下,上了路然后拧起来就顺利了,否则钉子站得不稳不正,拧起来必然歪歪扭扭,连劲也使不上。(P977)

知识必须依赖于实践和服务于实践的道理,也使我懂得了任何事情总是平凡的、琐碎的、具体的,但是关系重大,不能有一点疏忽。(P977)

@钱钟韩院士(热工自动化)

我个人的选择方向,一是敢于进入各门成熟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和空白地带,二是敢于接触专家们所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之所以未能解决,是由于他们涉及了常规专业理论中所从未曾考虑的新因素,因此他们往往可以成为一门新学科的生长点,也就为后来人开辟了用武之地。(P986)

@徐芝纶院士(工程力学)

所谓全面掌握要知道,就是能从全部内容中抽出重点理出系统,用一根线贯穿起来,这个要求虽然高了一些,但是努力争,要知道其实教师明确了重点领出了系统再去讲课,同学们听了后也可能会感到重点不突出,系统不清楚,那么如果连教师自己都是重点不明系统不清,同学们所听到的将是无主次无头绪的一堆零碎知识。(P994)

@徐克勤院士(地质学、矿床学)

在赴美留学期间,我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勤奋学习国外先进的地质学知识和测试分析 *** 。另一方面,我又注意积累感性经验,经常到大学供教师研究用的实验室里观察大量地质标本切片。(P999)

我在科研活动中,总是不轻易地苟同他人已做出的结论,常取批判性继承的思想和态度。(P999)

@徐叙瑢院士(物理学)

战略上兢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作为处理事物的一条进取性原则,同样适用于科学研究。(P1006)

树木总是循着一个主干向上长的,但也有很多侧枝;做研究工作也应抓住主干,才能不断上进,如进入侧枝,发展不久就达到了尽头。(P1006)

@徐僖院士(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

在教学方面,我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留意观察学科发展动向,注重科学实验,掌握之一手资料。(P1018)

教育学生要饮水思源,不管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不应该目中无人,高做自满。要念念不忘在童年时期曾经耐心培养过自己的亲人,念念不忘为自己成长播下种子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老师,念念不忘曾经和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友们,念念不忘曾经关心过自己的工作和身心健康的人们。(P1018)

@殷之文院士(材料科学)

祖国的建设迫切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只有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才能真正体现自我的价值。(P1023)

在科学研究中,一定要勤于并善于发挥自己的大脑优势,在思维 *** 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要知道,有很多研究成果并不一定完全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得力于自己独特的思维意识。(P1028)

@殷鸿福院士(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当主角也好,当配角也好,只有办好扮演好了角色,社会才会承认你的存在,你才能取得全存条件。(P1037)

科学技术只有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才能得到大的发展。(P1037)

@高鸿院士(电分析化学)

每一门学科都在研究某一个特殊的矛盾。(p1042)

任何具体的分析手段都是为对象服务的,没有对象就谈不到 *** ;没有 *** ,对象的含量也不可知,失去使用的价值。所以对象和 *** 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又是相互矛盾的,任何一个具体的分析 *** 都是对象于 *** 的矛盾的统一。(p1045)

@高镇同院士(结构疲劳专家)

发挥创造性一方面需要容纳多种学科、多种观点,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择其优而从之,博采众长。另一方面要有超前意识,想前人之所未想。在坚持不懈对科学真理执着追求的历程中,往往会从平凡常有的自然现象中,触发思维的灵感。(P1051)

启发式教学的要领是开发智力,讲授书本知识,又培养创造能力。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P1053)

@郭文魁院士(矿床地质学)

要学习基础知识学理论,要学经典著作。(P1061)

从一定意义上讲,论文就是理论加实例,这是研究过程的一个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个过程是反过来从实践提炼出概念,上升到理论。(P1061)

@郭可信院士(材料科学、晶体学)

不要把自己的业务范围限制得太窄,不要怕改行。艺多不压身,多懂几门学问并能融会贯通,才会有所作为。(P1069)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科学和艺术都是认识事物的手段,只不过是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以不同的 *** ,不同的语言或符号来表现和探索事物的奥秘,揭示其本质。(P1072)

@郭令智院士(构造地质学)

国家需要 *** 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既是我的工作原则,同时又是我在科研中的一条重要的思想路线,我称之为科研中的现实主义原则。(P1076)

在学术界要鼓励青年人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摸索前进,这就是内在调理的思想。(P1079)

@郭景坤院士(材料科学)

我认为,大学只是教会了人们读书的 *** ,很多知识都是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学到的。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阅读各种文献是必需的,但文献只能给我们以启发,切不可盲从,要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工作 *** 。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研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新东西。(P1082)

任何事物之所以存在,都有它存在的规律,都有其合理的结构及组成成分,首先要弄清其构成机理,再用实验去验证它。(P1083)

@席承藩院士(土壤学)

科学研究是脑力的思维劳动。不过,不是空想与幻想,而是客观自然现象在科学家头脑里的反映,把复杂、多样的自然现象,通过现场观察,在头脑里加以系统化,深入分析与综合,再用论文、公式、数据加以概括,形成知识见解。(P1088)

@唐守正院士(林学)

归纳推理有助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出假设,有助于把一个学科的成果推广到另一个学科;演绎推理有助于严密地思考问题,有助于由表及里地探索事物的本质。(P1097)

总结我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至少说明三点:之一,大自然是科学之母,大自然是一切科学问题的出发点及归宿。第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成就有可能用于自己的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很可能是古老学科的新的生长点。(P1098)

@唐孝威院士(实验物理学)

首先要注意培养知识面广博的人才,从小学生起就要注意对他们进行科学普及教育,对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要培养他们广泛的科学信息和实验能力,对正在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来说,除做好本职工作外,一定要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P1112)

@唐稚松院士(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

我一直要求学生做聪明的老实人。(P1116)

既要从宏观的宽广视野去观察分析这一领域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遇见将来发展的方向,又要对微观的细节进行深入细微的逻辑分析,已发现其特殊性并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 *** 。(P1116)

@涂光炽院士(矿床学和地球化学)

作为首席科学家就不能只停留在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水平上,而应力求高屋建筑,进行多学科综合分析,以便求得高层次的总结性见解。(P1127)

科学工作者应当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阐述自己的思路、成果和结论。无论口头或文字表达,都要力求简明、扼要、确切、中肯。(P1128)

@谈家桢院士(核遗传学)

只有有意识地把大量的观察材料和经验事实综合起来,加以概括、比较、整理、总结,从中挑选出具有特殊意义的内容,为自己的发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丰富的依据,才能产生更佳的结果。(P1132)

一个人如果固于一个狭小的领域,缺乏广博的知识储备,就难以融会贯通各种科学 *** 的要领,即使埋头苦思冥想,也会因为缺乏打破常规的思路和突破心理定势的创造力而难有贡献。(P1134)

@黄维垣院士(有机化学)

在哈佛的深造,使我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基础,也使我对最新的国际学术动态了如指掌,这些都为我日后的研究生涯做好了准备。(P1138)

@曹春晓院士(材料科学)

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在今后工作中直接应用,但只要勤奋学习数学,就一定能迅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而这证实有志之士受用一辈子的珍贵素质。(P1147)

科研课题与技术方案的抉择同样需要三思而行,能否择善而为将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成败和水平,只有在创新思维下抉择的课题与方案才能取得创新性成果。(P1148)

@盛金章院士(古生物学)

就思维 *** 而言,我是沿着纵向深入,横向发展,纵横结合的思路,不断地前进,逐渐形成了既有个性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思维 *** ,也就是典型化的 *** 。运用典型化的 *** ,能在科学研究中从一切可能的路线中选择一条最可行的路,较为迅速而有效的取得科研成果。(P1156)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利立于科学技术的更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P1156)

@彭少逸院士(化学家)

做一个科学家,必须心胸开阔,有博大的胸怀,善于与别人合作,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贡献。这样你处理任何事情都必然立于不败之地。(P1164)

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抱定一一个信念,就是要搞出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在英语中有这样句话, 叫做"Chances benefitthe prepared minds",意思是机遇落在有准备的人的头上。(P1162)

@董申保院士(岩石学)

每一门自然科学都有其固有的工作对象和范围,以及对应的思维 *** 和自然科学中所具有的反馈性、对比性、再造性,并通过长期的科学研究的发展阶段,逐步积累出各自的科学观和 *** 论,体现出科学上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其发展方向,成为抽象逻辑思维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柱一一自然辩证法。(P1168)

@蒋民华院士(晶体材料学)

家乡四周都是绵延不断的大山。我从小就喜爱爬山,很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爬到附近山顶一看,山外还有山,看不到尽头。我从事晶体材料研究40多年的感觉就像在万山丛中登山一样,刚登上一个山头,前面一个更高的山峰又等着你去登攀,确像是正入万山圈里,一山方出一山拦。(P1179)

山东大学的晶体材料工作为什么能经久不衰的在校园中发展?我的回答也很简单,一靠抓方向(应用驱动);二靠抓学科建设(培养人),否则晶体研究所是不会有今天的。(P1182)

@蒋锡夔院士(有机化学)

不重视道德,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P1186)

在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我一直坚持三严、三敢,并以此教育和要求学生们。三严,即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思想 *** ,严格的工作 *** ;三敢,即敢想、敢做、敢于自我否定,也敢于表达自己的信念,更敢于坚持科学的真理。(P1187)

@嵇汝运院士(有机化学,药物化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生活和学习条件异常艰苦,敌机不时来偷袭,在动荡不安中我没有中断学习,甚至在防空洞中的石头上抓紧学习功课,国难当头,也激起了师生们更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勉励学生:认真学习,超过东京大学,也是一种抗日。(P1197)

3年的博士生学习生涯,我感到最有意义的不是完成学位论文和取得学位,而是学会了独立工作,学会了怎样追踪科学研究前沿,怎样解决科学前沿问题。(P1197)

@程裕淇院士(地质学)

大学期间我如饥似渴的学习,选修了大量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分数远远超出规定要求,从而为后来从事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p1204)

我认为尊重实践,才会言之有物,广见博识,方能举一反三。(p1206)

@曾呈奎院士(海藻学)

我认为一些新兴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不应该分离,科学发展必须使人民得到好处,必须依靠人民,同时也必须走在人民前面。(P1215)

科学研究中正确的思维 *** 固然是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村遇,往往也是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利因素。(P1222)

@游效曾院士(无机化学)

一个人老年时受苦是人间不幸的事,但是少年时不受一点儿苦也未必是一件幸运的事。(P1226)

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才不是盲目的实验;反之,理论若无实验佐证,就难以取得更深的发展。(P1228)

@谢希德院士(物理学)

成就和荣誉创之艰辛,应当珍视, 不能成为包袱,科学研究真正需要的是发展思维、发展远见和始终一贯的发展勇气,这是成功的真正动力所在。发展即是开拓,即是不避艰难险阻、坚韧不拔投入其中的创造,即是长盛不衰的持久的学术生命力。(P1235)

我把自己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社会的奉献定位在对社会责任的真诚实践,并在 实践中注意团结周围的同事共同奋斗。于是对我来说,也就没有什么不平凡,没有什么值得标榜,我所能做的也就是始终不悔的价值选择和对社会责任的努力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P1236)

@谢学锦院士(勘查地球化学)

科学上的创新最需要想像力,而想像力的培养与博览群书有很大关系。(P1240)

不仅战争,任何工作,包括科学研究与创办企业,都有其战略性与战术性问题,正确的战略部署往往都是成败的关键。(P1241)

@谢联辉院士(植物病理学)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服务的需要,三者都很重要。(P1253)

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用心去做。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科学思维和复杂劳动的工作,更要用心去做。用心来自人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坚持长时间的艰苦工作,并能如痴如醉地进入角色,废寝忘食,即使抽不出时间顾及家庭和娱乐消遣,也能心甘情愿地献身工作并从中得到真正的乐趣;就会为自己研究的每一个进展感到激动鼓舞,甚至还能有效地感染家庭成员和研究集体,把大家更好地凝聚在一起,协力攻关,加快研究工作进程。(P1254)

@楼南泉院士(化学)

获取知识的 *** 本身就是更重要的一种知识,运用这种知识可以去寻找新的知识,可以把原始知识、书本知识逐渐深化发展。(P1260)

要善于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一切现代化的检索资料作为手段,时刻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样,既可以站在别人肩上,向新的高峰攀登,同时又能避免重复研究,不吃别人嚼过的馍。(P1260)

@雷啸霖院士(物理学)

独立思考是学到知识的必由之路。(P1267)

我复习功课往往比别的同学用更多的时间。对每一个章节,我都要用自己的思路重新分析,追根求源,直至归结为基本的公理或定律。(P1267)

要做出比较有意义的工作,更好是走一条自己开拓的新路。初学者对新进入的领域知之不多,框框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利于创新。(P1270)

@熊大闰院士(天文学)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那时候的北京大学,学生们学习非常勤奋,生活却很简朴。身背书包,手提饭袋,匆匆来往于教室、图书馆、操场和宿舍之间,这是北京大学学生日常生活最一般的写照。(P1276)

@颜鸣皋院士(材料科学)

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路线从事航空材料研究,避免了不切实际的追求高性能、高指标,而把实践作为应用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实践放在之一位,用实践来检验真理。(P1286)

@潘家铮院士(土木工程学)

我对一些新事物,无论是新理论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总有些偏爱先采取鼓励的态度再分析其可行性,只要可行总全力支持进行试用和推广。(P1292)

我认为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更高准则,为个人安危名利放弃这个原则是可耻的。(P1293)

@薛社普院士(细胞生物及发育生物学)

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是遵循科学的自然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不盲从权威。(P1303)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还要有意识的将机遇抓住,追索下去,触类旁通,解决问题。(P1303)

@戴立信院士(有机化学)

实验工作是一项极其严格的工作,认为对获得的实验数据应要求有一可行的解释,如果暂时无法推测产生这种结果的因,那实验数据就一定要具有可重复性;对论文结论的描述要求客观,恰如其分,切忌夸大。(P1311)

要创新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科学研究的创新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新。我比较注重对国际上已有工作的了解和跟踪,许多新到的国外书籍和期刊我都常比研究生先看过;并积极与国内外同行保持联系,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学术工作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以奠定创新的基础。(P1313)

@魏江春院士(地衣真菌学)

凡是我看准的方向和目标,我都会为实现它而追求到底。(P1317)

我本着不受已有学派的束缚,广开思路,永不满足已知,不断探索位置,既要认识外在现象,更要探知内在本质多相比较有表及里整体分析的原则,在长期科研实践中有自己的思维方式。(P1318)

@山仑院士(旱地农业与作物抗旱生理学)

每个人一生都有关键期的存在,但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好,因为只有有准备的头脑才能认出机会,利用机会,而有准备的头脑离不开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追求。(P1326)

人无完人,只要把每个人的能力、优势加以总结提炼、让其特长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这个集体就不失为一个完美的集体。(P1331)

@王正国院士(野战外科)

在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不要只是按原先设计的那样去印证,而要仔细观察每一个现象,并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甚至有新的发现。(P1338)

事业的成功,主要靠勤奋。几十年来,我一直抓紧业余时间学习和工作,平时我和爱人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后就各自到自己的办公室学习,11:00以后回家,节假日无特殊事情也在办公室学习,连春节也不例外。(P1338)

@王忠诚院士(神经外科)

为什么我能将手术死亡率降得这么低呢?这就得靠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校正误差,练就一套过硬手术工夫,从实践中摸索手术规律,使之科学化,这自然就能提高手术成功率。(P1345)

外国人能做的我要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P1345)

@王梦恕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

隧道及地下工程虽深奥,但并非不可认识只要紧密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你热爱它,不断钻研,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就会有新的发现、突破与创新。(p1352)

边学边用,重新审视学过的知识,又不断学习许多新的知识,并马上用于实践。学习是我一生永恒的主旋律。(p1354)

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年轻人,要趁还年轻、精力充沛时多学习知识,学习技术,而不要一门心思只顾挣钱。否则,到年老的时候会觉得思想空虚。(p1356)

@文伏波院士(水利工程)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不可因贪多求快,而贻误大局。(p1362)

在水利工程方面,各级领导均应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专家意见;作为专家,则应多讲科学,不讲或少讲面子,坚持求真求实。(p1363)

@卢良恕院士(农学)

农业问题不仅要在宏观上把握全局整体,而且要以长远观点洞悉发展趋势。(p1371)

开放性思维: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沿着由微观到宏观再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思维路线,采用科学一教育一生产、试验一示范一推广、实验室一试验场一农村基点三个三结合的科学 *** ,不断攀登现代农业科学的高峰。(p1372)

@冯叔瑜院士(工程爆破)

搞爆破不走出办公室,不到爆破现场,是搞不出名堂的。(P1377)

爆破技术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来不得半点吹牛,更不允许有任何虚伪,只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才能有生命之树常青。实践证明从国外资料中抄来的燃烧剂破碎法无法在实践中推广应用。(P1380)

@朱伯芳院士(水工结构)

从未得到过进修的机会,也没有得到过名师的指导我之所以能做出一些成果,主要靠三条:勤奋;重视工程实践;勇于进取。(P1384)

勤奋不仅仅是工作勤快/学习努力,还要勤于思考。(P1388)

@朱能鸿院士(天文仪器)

只要在工作中抱着谦虚认真的态度,学习的机会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和看文献资料,实践也是更好的学习过程。(P1397)

遇见重大技术问题甚或因技术而牵涉到某些行政决定时,一定要多方面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及时地作出科学决策。(P1398)

@任继周院士(草原学)

即使是冷板凳,只要耐住寂寞,满腔热情地坐下去,也能生活得较为充实。(P1404)

我国过去似乎有一种传统,就是以窄为专,以固守传统为荣。根据我的体会,这个传统是不好的。专业的框架是过去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所决定的,它限制不了科学本身的发展,更不能让过去的专业框架限制自己的学术领域。(P1408)

@刘广志院士(探矿工程)

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特点的高效率的读书 *** :新书到手,先看提要、序言、前言,熟悉的内容就一带而过,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一定要弄明白,对于重点细嚼慢咽,吸收其精华。(P1412)

@池志强院士(药物学)

总结前人经验、出有科学根据的科研设想,是开拓科研工作有效的源泉。(P1422)

一个新的发现、新的研究结论,在国际上不同实验室分别验证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结论更加科学可靠。(P1423

@汤中立院士(地质矿产勘探专家,矿床学)

对于地下世界的探索,既需要科学的精神,更需要魄力和勇气。(P1429)

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他感到在部署全局工作之前,必须要有正确的思路。(P1430)

@汤钊猷院士(肿瘤外科)

在毕业前我借高班同学的业务专注一本一本的读,读完一本就摘成10张左右的卡片,保存至今。(P1435)

医德和医术是医生的灵魂,首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要技术上精益求精,好的医术来自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积累。而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不但要多看书多实践,还要不断总结经验,而且要用正确的 *** 去总结经验,我以为基本功和创新精神是不断提高医术的基本前提,基本功是建立在及时高效优质的完成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任务的基础上,原来社会往往是在新的条件下不断的修正或否定,过去公认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进步的,因此学点辩证法对做一个好医生至关重要。(P1444)

@孙晋良院士(产业用纺织材料及复合材料)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关键是看你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P1448)

一个人当你没被人重视时,往往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充满失落感,而一旦为你提供了奋斗的舞台,需要你舒展自己的才华时,你就会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之浅薄,知识面之狭窄。(P1449)

@何友声院士(流体学与船舶流体学)

苦思冥想是很辛苦的,搅的人几天甚至几个月神志恍惚,但是一旦出现云雾消散,豁然开朗的局面却是那么令人神往。这种愉快和幸福感会使所有经历过的人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甘甜。(P1481)

一个科技工作者应经常翻阅最新的科技杂志,涉猎面要不少于30~40种,并应养成其笔记做文献卡的习惯。(P1483)

@何继善院士(应用地球物理学)

那些所谓的规则其实是人为设置的障碍,往往阻碍了人们有所作为,破除这些障碍,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造。(p1488)

一个新生事物要得到承认和支持是不容易的,必须加倍努力,为新生事物茁壮成长创造条件。(P1490)

@宋鸿钊院士(医学)

在半个多世纪的妇产科临床科研生涯中,我运用分析—思考—实践—总结—再实践这一科学的思维 *** ,不断开拓着自己的事业。(P1495)

@张立同院士(铸造、高温结构陶瓷及其复合材料)

科研工作频繁而琐碎,每一步成功都是经过多次失败才得到的。百折不回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实干的作风、严谨的学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科学工作者必备的素质。(p1502)

在科学研究中选准定位点十分重要,必须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P1507)

@张寿荣院士(钢铁冶金)

要想使我国经济由落后状况,赶上工业发达国家,必须把经济发展的质量放在首位,只有高质量的发展才是有效的经济发展。(P1514 )

任何先进的东西都不能照搬照套,必须从国内的实际条件出发,在学习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与创新。(P1517 )

@张涤生院士(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及颅面外科)

医生还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人家做过的,我们要学习人家没做的,我们就要创新做之一例坐享前人成果,没有创新,学科就难以发展。(P1561)

培养下一代接班人,有四点十分重要:学、教、讲、写。学是首先自己把技术学好、学精教是指如何把你拥有的技术无私地教给别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讲是指如何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教会别人(这里还包括手把手的手术操作技术)写当然是指如何把你的经验体会总结出来,著书立说,传之于世,供更多人参考学习。(P1562)

@张福泽院士(飞机结构寿命与可靠性)

我在学习中狠抓基本概念的学习。对同一概念,我至少找3本参考书对比学习,为了加深理解,还经常与同学老师讨论,甚至争论。我不在乎考试分数高低,而注重学深、学活。(P1568)

不畏逆境,在被动的局面下,通过主动地工作,改变被动局面,也同样可以做出贡献。(P1572)

@陈太一院士(通信信息系统工程)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更佳工作状态从25岁到45岁计,只有20年。因此,在思想上如何把握住这一段更佳年华,实在是太重要了。(P1582)

一个人对家庭和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必须远远超过他在前一阶段所接受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服务,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有进步,人类才能发展。这就是我对人生的基本看法。(P1581)

@陈亚珠院士(高电压技术及生物医学工程)

每当我开辟新的路子时,总会有很多困惑。但是,知难而进,跳一下摘果子的精神,敢于挑战的精神,是我的工作风格。人是要有点拼搏精神的,但不是蛮干,需有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求实精神;要有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工作 *** 。(P1595)

干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一些在早期可能是顾及不到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有的放矢地寻找资料;带着问题去思考,更具有针对性,问题容易解决。(P1595)

@陈炳聪院士(农业机械设计制造)

各门知识原本有着相通之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原来是人为的,打破知识领域的界限使多门知识融会贯通,便于综合应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难题。(P1598)

攀登科学高峰是永无止境的。(P1601)

@范滇元院士(电子与激光技术)

作为创新的基础之一,就是要认真读书,特别是要读经典书籍和论文。(P1606)

实际上,创新不都是美好的,不仅多数是以失败告终,就是最后成功的,也都经历过种种磨难和曲折。没有百折不挠的坚韧性,是做不成的。(P1606)

@林华宝院士(空间返回技术)

在人的一生中最愉快的是莫过于亲眼看到自己辛勤劳动得到了成果,看到为人民做出一点点有益的事情。(P1614)

我想,人的一生所追求的无非是事业有成就,有一个温馨的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需要有友情。在工作中需要友情的支持;在困难的时候,可以从友情中得到安慰和鼓励。(P1619)

@罗平亚院士(油田应用化学工程、石油工程)

在科研思维过程中,必须及时地产生不同于原有思维模式的新的创意,并让它与固有的定势思维所产生的思路和技术路线很好结合,并改造原有技术路线,这样将可能产生既符合原有规律,又突破原有框框的新的思路,使研究工作在创新性上有质的突破。利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 来认识、分析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是解决这个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P1623)

我认为科学家和工程专家不仅要脚踏实地,也要善于想像;不仅要善于逻辑思维,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素质。当然,这种想像、这种思维不是虚无飘渺的幻想,而是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以对所研究的事物内在规律深刻认识为前提,以严谨的逻辑为思路所做出的符合规律、符合逻辑的想像。我认为这是促进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P1625)

@周君亮院士(水工建筑学)

设计者既不能消极被动地从典型设计中照搬照抄,也不能侥幸地企求突发性的灵感。只有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执著地追求卓越,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P1628)

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越能开辟出创造思维的新领域,并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科范围;另外,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开阔视野,从而易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新 *** 。(P1631)

@项海帆院士(桥梁及结构工程)

我虽然被开除了党籍,蒙难20年;但我庆幸自己没有违心地去反戈一击逐陷别人,保持了心灵的纯洁和人格的尊严。(P1633)

我也经常呼吁组织部门的干部不要过早地把有学术潜力的苗子提拔到行政岗位上,并且过分地包装和吹捧他们,这不是真正的爱护。他们在迎来送往的公关工作中消磨了时间,也淡化了对科学的志趣,这是十分可惜的。(P1639)

@胡壮麒院士(金属材料)

祖国的召唤就是方向,就是命令,不懂就学。(P1644)

时间不够怎么办?那就挤时间,我这几十年几乎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因为我没有这个福。(P1646)

我曾向学生做比喻,如果我的英语水平比你高,我看一篇英文文献只要1小时,而你却要花5小时,这就等于我掌握知识信息的速度是你的5倍。(P1647)

@胡思得院士(原子核物理和核武器工程)

当然,要把所有专家的特长都学到手谈何容易,但我确实在与专家和同事们相处共事时,乐于去发现他们身上的特长,留意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科学 *** ,觉得有特点的,就在实践中试着学一点。(P1652)

理论和实验结果一致当然值得高兴,但有作为的科学家特别要抓住理论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地方,因为从这种地方发现理论或实验的不足,就有可能产生新的突破。(P1652)

@袁隆平院士(作物育种)

从科学研究的历史看,许多科学新发现都基于问题的提出,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质疑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技术创新的原动力。(P1684)

我对灵感的领悟有这样的心得: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具有等同的重要作用。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和思索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往往由某一外界因素诱发而产生,即所谓触景生情。同时,灵感常以一闪念(即思想火花)的形式出现。因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切勿放过思想火花。(P1687)

@袁渭康院士(化学工程)

我们应该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民族意识,不用你讲,人人都会习惯地、下意识地去想去做,这才是最有效的。(P1694)

我们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经历和环境不同,但我们都应该能动地去感受一些对社会和对我们自己都有益的东西,而从我们所爱好的事物中去感受应当是最有效的。(P1698)

@莫伯治院士(建筑设计)

建筑的功能以及材料、结构的规定性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建筑形式的表现在不同的作品中却存在着多样性和创新的可能性。(P1704)

艺术本身的发展和观念的创新不应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所以,在近年的一部分建筑创作中,在建筑艺术表现上,进行了新的探索,这就是对表现主义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建筑的功能以及材料、结构的规定性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建筑形式的表现在不同的作品中却存在着多样性和创新的可能性。(P1706)

@顾玉东院士(手外科、显微外科)

一位好医生,就应该像白求恩大夫那样,首先要对病人极端的热情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在这个基础上,一位好医生还要对技术精益求精。(P1710)

在大学5年期间,我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学习,没有周末,没有星期天,没有节日,没有寒暑假;读教科书,翻参考书,阅文献,找资料。(P1710)

@徐滨士院士(兵器运用工程及装备维修表面工程)

一个科技工作者,更大的成就是为国家、为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因此从事研究工作首先是把握好研究方向,选择好研究课题。(P1718)

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但这种信心是和迎接挑战,战胜各种各样困难的决心与脚踏实地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P1725)

@郭重庆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设施规划与设计)

现实生活磨炼了人的意志,但同时也可能给年轻人带来精神上的创伤,要么沉沦,要么以勤奋去追求理想的未来。我从小就选择了后一种人生道路,立志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指望别人,走自立、自强的路。(P1728)

我的体会是:技术与经济不能分,做技术工作的人与做经济工作的人知识要相互渗透,要博览,但不是什么都看,对于相关知识一定要关注,并持之以恒。(P1732)

@黄文虎院士(机械动力学与振动)

忆昔风云变婺江,弦歌未辍避山乡。蒲塘月冷祠堂暗,方岭风寒衫袖凉。陋室昏灯书堪乐,晨鸡悲舞意低昂。山河破碎铁蹄虐,热血男儿当自强。(P1739)

我曾和一位美籍华人探讨过怎样选择科研方向的问题,他说,钱就是科研方向。这话听起来很刺耳、很露骨,但一细想,觉得也颇有道理因为有人出钱,就是有需要,无论是国家的、社会的还是生产的需要,也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是客观的需求。(P1743)

@黄尚廉院士(光电技术)

要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博采众长,自成一体。这就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课题,通过消化、吸收,使各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从而破土生长一株新芽。(P1749)

我认为,当代大学教育中,数理化将仍然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 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信息、生命等前沿科学的学习应当得到加强管理经济、人文科学将受到普遍重视外国语教育是走向世界的桥梁美学和艺术教育将成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应当向强化基础、鼓励交叉的方向发展。(P1749)

@黄培云院士(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

在时间的坐标上,现在仿佛是个向未来方向不停移动的点。从过去到现在是发展、是历史,而从现在"推测将来是展望。一般说来,回顾并分析历史是展望将来的惟一有效根据与参考。(P1760)

@黄翠芬院士(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

掌握新知识,要有融会贯通的指导思想,要有总体的综合的思想。也就是说,要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水平的观点来考虑问题,从而逐步深入其中,发现其关键,才有可能人为的操纵,使之服从人们的意愿,为人类造福。(P1765)

@戚颖敏院士(矿井通风与防灭火)

所以我认为,搞科学研究天资不是惟一的先决条件,甚至不是主要的先决条件,根本的还在于勤奋。我在科研生涯中,坚信勤奋耕耘必有收获,但也不否认天资和灵感的催化作用。天资与灵感往往在人们长期科学实践,科学思维后的顿悟中发挥作用。(P1777)

我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些奇怪,喜好独自沉思默想,在沉思默想中捕捉偶然涌现的稍纵即逝的信息,这样的思考有时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不计时分的去明思苦想。(P1778)

@龚惠兴院士(光电技术专家)

许多研究工作看起来简单,但要达到实用,其实不简单,深入下去,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很多成果不能用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最终应用要求深入研究,许多成果经不起实际应用的考验,实用是检验应用研究成果的标准。(P1783)

我认为,一个人应该为国家做点实际的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深人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就可以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做出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成绩。(P1784)

@盛志勇院士(创烧伤外科)

我对医生们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必须打好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牢牢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尤其是对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医生,不管他将来定位在哪个岗位,从事哪种专业,都必须把医院设置的有关临床科室轮转一遍。(P1788)

不但要研究某种疾病或症状发生以后怎么治,更要考虑怎样才能预防这种疾病或症状的发生,如果老是考虑发生后怎么治,就非常被动了。(P1789)

@韩德馨院士(煤炭资源与勘探)

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的辈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只有一代接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才能不断创新。(P1800)

只有爱祖国,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抱负,才能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在学习中,强调基础理论要扎实,同时知识面要宽。我认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应该注重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要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认识。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思维 *** 非常重要。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研能力利现场工作能力。我常常对学生强调,要多学自然辩证法、科学 *** 论,在科学研究中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发挥想像能力,这就是科学研究的艺术。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尤其注重引导他们读文献、研究资料, 培养自学能力;论文撰写过程中,强调要追踪学科新理论、新 *** 及发展趋势;要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学术论文一定要有创见。(P1800)

@程天民院士(防原医学与病理学)

文学艺术要求富有想像力、创造性,需要活跃的思维能力、思维 *** 和思维习惯,常可潜移默化或移花接木地促进科学研究的思维。(P1812)

当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结合的时候就会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去鞭策鼓励自己,不断克服多方面的困难,去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P1807)

@傅廷栋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

他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要注意在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的东西;在相同(相似)的事物中,发现不同的东西。(P1819)

要在大量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归纳与分析,才能使研究得到正确的结果并进一步提高。(P1819)

,《院士思维》阅读笔记图片《院士思维》阅读笔记怎么写


    收藏永久发布页,不迷路
    关键词不能为空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我们不保证内容的长久可用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侵删请致信E-mail: 1470282@qq.com

我来说两句
签到
交流杂谈 《院士思维》阅读笔记怎么写(《院士思维》阅读笔记摘抄)
择善而为的意思,《院士思维》阅读笔记 @丁舜年院士(电机工程)只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就应当接受有难度的研制开发任务,任务有难度,其他人不敢接,这就是机遇。(P...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牛蛙资源网 January, 01
生成社交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