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资源网 - 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
牛蛙资源网-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牛蛙网

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的区别(天人合一以主客二分为基础)

牛蛙小编 交流杂谈

在哲学中系统优化指什么,迈向人天和谐:超越“天人合一”“主客二分”的新愿景

天人合一是中国最古老的观念,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相通,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天然和谐。西方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天人合一表达,但重视对万物本原和终极实在的追求,实际上重视的也是宇宙的统一和谐。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及西方传统文化的宇宙统一观念,虽然都重视宇宙万物的和谐,但忽视了人在构建宇宙万物和谐中的主体、主人作用。近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对自身在自然中主体地位的确认和构建,主客二分观念应运而生。这一观念通过自我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二分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动性,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以人类为主体认识、利用、征服自然的思想观念基础。西方人借助市场经济及其所引发的工业革命对自然展开了大规模征服的现代化运动。这一运动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和资本逻辑及其力量向全世界扩展,使人类整体上进入了以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繁荣的直接后果是打破了自然生态的原生和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导致当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自然环境(天体系统和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原本是和谐的,但当今已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关系人类存亡的重大时代问题。当人类把自己视为主体来构建与自然的和谐时,所构建的和谐则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天人和谐,它是服务于人、人为构建的人天和谐,是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天体系统的和谐,是人类与生态、人类与天体、生态与天体之间的和谐,是以人为中心的日地月系统的和谐。这种超越天人合一主客二分的人天和谐,是与人类的普遍而持久幸福互为前提、良性互动的。人类只有在构建人天和谐中,才能创造和享受幸福。因此,人类应以主人的身份承担解决生态问题的责任,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自然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构建人天和谐与创造人类幸福有机统一起来,追求未来人类普遍的可持续幸福的实现。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还是西方传统文化的宇宙统一观念,都是把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本身就是和谐的关系,而且更重视天与人之间的相通性、相应性、统一性。虽然古代社会也重视天与人之间的差异性,重视人的优越地位,但并没有意识到人的主体性以及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人地位。从近代社会开始,强调主客二分,突出人的主体性和人对自然的主人地位,但又过于重视对自然的利用、开发,而忽视了自然本身的规律性,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构建。在自然环境面临严重危机的当代,人类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自身对自然的主人身份已经确立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以这一身份着力解决自然环境问题,以重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就是说,当今人类不可能再像传统观念那样一味讲求人与自然的相通性、相应性、统一性,使人像万物那样作为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的普通基本单元——生物种群,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而必须以特殊的社会系统、以主人的身份承担解决生态问题的责任,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自然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这里提出的人天和谐(man-heaven harmony),已不同于古代所说的天人合一,也力图超越近代凸显的主客二分。它是一种真正以人为中心、服务于人、人为构建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非原生和谐。

一 生态和谐与人天和谐

近年来,生态和谐已成为研究者使用的高频词,但从研究内容来看,所谈的主要还是生态层面的和谐,而不是整个自然的和谐,更不是人与生态、自然的和谐。生态和谐是生态系统的和谐,社会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所以生态和谐涵括了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和谐。但是,生态和谐并不等于自然和谐。自然和谐是指自然系统和谐,它既包括生态系统和谐,也包括天体系统特别是日地月系统的和谐。社会系统既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也是自然系统的子系统。因此,自然和谐既包括生态系统与天体系统之间的和谐,也包括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也就是说,自然和谐包括天体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各自的和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和谐。

从自然发展史来说,自然和谐分为两种:一种是原生的自然和谐,一种是人为构建的自然和谐。由于前者今天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因而对人类当今的发展没有实质意义,所以,这里探讨的是后者,即以人类为中心、服务于人、人为构建的自然和谐。这种和谐,也可称之为人天和谐。所谓天,指的是自然。之所以把人摆在天的前面,而不是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放在天的后面,是为了区别于原生的自然和谐。

与原生的自然和谐不同,人天和谐虽然也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包含了人类本身的和谐、自然本身的和谐,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建立在这两者之上的。也就是说,人天和谐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而两者之间的和谐是以两者本身和谐为前提的。人天和谐是人类为更好生存而构建的社会和谐、生态和谐、天体和谐,是人与生态、人与天体、生态与天体之间的和谐,是以人为中心的日地月宇宙的和谐。其中既涉及人类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天体系统本身的和谐问题,也涉及它们之间通过彼此适应、相互作用来实现和谐的问题,而人类在它们彼此适应、相互作用方面能够自觉地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三个系统中,天体系统是基础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完全依赖于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是独立运行的,生态系统不能作用它,社会系统却可以对它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却只可能破坏它,而不能构建它。1957年10月4日,苏联向太空发射了之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围绕地球的行星轨道运行;虽然被认为是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但从人天关系角度看,这也是人类干扰天体系统和谐的开始。从那时至今,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4000多颗卫星。除人造卫星外,人类向太空发射的航天器还有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探测机器人等。单纯从天体系统来说,这些航天器只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并无任何积极意义。除对太空的消极影响外,人类对地球本身的破坏更多且更直接,如人们熟悉的矿产开采、大坝建造、隧道开凿等等。由于人类对太空的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对天体系统本身也许影响不大,但它必定会对依赖天体的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产生不利后果。既然人类对天体系统的和谐只可能产生破坏作用,那么为了构建人天和谐,就必须克制开发太空的冲动,确保不对天体和谐产生破坏性作用,以为生态和谐、社会和谐提供有利环境。

与天体系统相比,生态系统已经被人类破坏得相当严重,人类既面临着保护、治理它的问题,也面临着对它进行改造的问题。当今社会系统的力量远在生态系统之上,要彻底破坏它轻而易举,但要使它完全符合人类需要则困难重重。由于原生生态和谐已经被破坏,需要重新构建新的生态和谐,这种构建就应以保护和治理为基础和前提,以改造为主导,指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说,在重构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根据改造的需要来进行保护和治理,而改造又必须以有利于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为目的。在保护、治理、改造这三个方面,尤其需要重视的是改造。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进行过许多改造环境的大型战略性工程。这些工程大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不一定有利于生态和谐。它们的生态影响范围和程度往往会大大超乎策划者、设计者们的理解范围,因此规划诸如此类的大型工程时需要从总体上、长远上考虑其生态影响,而不能剜肉补疮,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紊乱。

社会系统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人类的自觉构建,然而如何构建,则事关人天和谐。从近代以来的情况看,社会系统构建比较多地是考虑社会更快发展,包括经济快速增长、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保障更加有力。20世纪70年代后,人类在构建或完善社会系统的过程中,也开始考虑生态和谐与环境保护问题,即普遍关注生态文明问题,但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建设常常被视为一个次要的方面,容易被忽视。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常常是补偿性的,它对经济效益的助推并不彰显,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快速增长的国家往往对生态和谐问题不够重视,导致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从构建人天和谐的角度看,人类应当着眼于与自然系统(生态系统、天体系统)尤其是与生态系统相和谐来构建社会系统,而不是在构建社会系统的过程中兼顾自然系统和谐。不顾或兼顾自然系统和谐构建起来的社会系统,即使社会系统本身是和谐的,最终也难以实现人天和谐。由于人天和谐是全球性的,任何单一国家或一些国家都不可能构建起这种和谐。只有在全球性社会系统,即作为人类基本生活共同体的世界共同体构建起来的前提下,人天和谐的局面才可能真正形成。

当今人类已具有极其强大的实力和能力,可以构建社会系统,可以重构生态系统,也可以不破坏天体系统,因此就面临着如何在发展中运用这种实力和能力构建世界性的社会系统和谐问题,面临着在保护、治理、改造过程中重构生态系统和谐以及保护天体系统和谐的问题,更面临着将这些构建、重建、保护纳入对人天和谐的整体构建范围的问题。这既是一个视野问题,也是一个立场问题。最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是人天和谐,只有坚定而牢固地站在人天和谐的立场上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的一切活动和作为都有利于人天和谐,才不会对人类带来根本性、全局性的损害。

二 超越天人合一主客二分

人天和谐是为人类服务构建的人与自然之间、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和天体系统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不是生态系统、天体系统、社会系统各自原生和谐的相加,而是人类通过对三种系统构建或重构使彼此之间相融的那种和谐。这种和谐的载体不是宇宙中的某个原生系统,而是生态、天体交汇于社会的人天系统。从整个宇宙看,它是一个多层次叠加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和谐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类为了更好生存发展而构建的立体系统内诸层次、诸组元之间的和谐。

由于人天系统及其和谐是人为构建的,而人的根本规定性或本质特征是它的主体性。人类是人天系统及其和谐的主体、主角、主人,它承担着构建并维护这个系统的和谐的主体责任、主角责任、主人责任。这里所说的主体并非哲学意义上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而是人天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或中心。说人类是这个系统中的主角,是指系统内的其他一切组元都是配角,都是配合它、服务它的。至于这里的主人,则指人类是人天系统的构建者、拥有者、支配者,同时也要对系统负主要责任,权责一致。从人天系统及其和谐的根本规定性和本质特征可以看出,它既不同于传统社会所憧憬的天人合一,也有别于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天人相分或主客二分(即主体与客体分离),而是吸收它们的合理因素而又超越它们,是一种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表达,是对宇宙本真面目的新构想。

张世英教授在《天人之际》一书中认为,中国哲学史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史则长期以主客二分为主导。然而在我看来,无论中国传统社会还是西方传统社会,主导观念(通常由哲学观念所表达的)都是天人合一,只不过各有不同特点而已;而主客二分则是现代社会的主导观念(源自近代西方,已扩展到全世界),它虽然受到非理性主义的冲击,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然,在传统社会也有天人相分主客二分观念,而现代社会也有天人合一主客相通观念,只不过它们都不是社会的主导观念。

在中国,天人合一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观念,基本含义就是已故张岱年(1909—2004)教授所说的,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含于人之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实一以贯之。这一概念虽然是宋代张载(1020—1077)首次使用,但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最古老的观念。《尚书·皋陶谟》中的一些记述就表达了上天是有意志的,而天事是由人代行,按照上天意志行事就会得到上天庇佑,否则会受到上天惩罚,因而天人是相通、相应、统一的。而《周易》则系统地表达了先民的天人合一观念。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和儒家从两种不同方向对这一观念进行了阐发。道家重视天之道,将天之道视为人之道,主张人要顺应天之道,因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是自然意义的天人合一;儒家重视人之道,将人之道视为天之道,主张人要遵循人之道,因而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义理意义的天人合一。春秋战国之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阐发。汉儒董仲舒(前179—前104)给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提供了一种道之大原出于天的本体论论证。宋明理学则摒弃了董仲舒思想体系中的天或天意,代之以理或天理。由此看来,天人合一观念是贯穿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观念。

西方传统社会虽然没有明确的天人合一表达,但寻求世界的统一性、万物的本原和普遍性(共相)始终是哲学的更高使命,而认识终极实在、与终极实在合一或复归于它被视为人的更高追求。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泰勒斯(Θαλ??,前624—前546)、毕达哥拉斯(Πυθαγ?ρα?,前570—前495)、赫拉克利特(?ρ?κλειτο?,前540—前480)、巴门尼德(Παρμεν?δη?,约前515—前445)、德谟克利特(Δημ?κριτο?,前460—前370)等人或者致力于寻求万物的始基(水、火等),或者致力于寻求万物的共相(数、存在等),又或者致力于寻求万物的共同元素(四根、原子等)。苏格拉底(Σωκρ?τη?,前470—前399)则调整了探索方向,从追求万物的始基转向了追求万物的目的(善),柏拉图(Πλ?των,前429—前347)则更明确地把善视为终极实在、终极真理、终极价值的有机统一体。斯多亚派则将逻各斯(λ?γο?)说成是作为世界本体的火的本性,即世界理性,人的理性是对世界理性的分享。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把上帝作为世界万物的终极根源和终极实在,人及万物都由它创造,都程度不同地分有神性,具有不同的完善程度。西方传统哲学追求人及万物的共同始基、共同性质或共同构成要素,实质上就是认为人与万物相通甚至同一,主张人要认识和追求本原,以最终回归本原。显然,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实质上是一致的。

现代社会主客二分观念的形成与培根(F. Bacon,156—1626)、笛卡尔(R. Descartes,1596—1650)的名字紧密相连。两人的主要著作都是在17世纪上半叶完成的,其共同特点是将西方人的眼光从中世纪的瞄向上帝转向了瞄向自然。培根的主要贡献是以敏锐的洞察力注意到知识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从而构建了一个旨在改造和创建人类知识的宏伟知识论体系。他曾制订过一个庞大而系统的研究计划——《伟大的复兴》,这一计划虽然没有完成,但已明确宣布自然科学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并对自然科学的创建、发展作了乐观的预言和系统的论证,对自然科学的目的、意义、任务、历史、分类、研究 *** 等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以及他为人类获得知识提供的新工具——经验归纳逻辑,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信心,也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从认识论角度看,培根实际上是要求人作为主体去认识作为客体的自然,以获得知识。

笛卡尔的贡献主要在于,通过自我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二分,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动性。笛卡尔明确提出,使我们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展科学。他像培根一样,认为宗教神学、经院哲学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有科学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不过,他强调要去探索确实可靠的知识,即真的和明白的认识。在他看来,要获得这样的知识,应该在研究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之前,先确定人类知识的本性和范围,以了解人类理性是否适合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一种 *** 。他认为应借鉴数学的 *** ,从最简单的、无可怀疑的东西出发,经过合理的推演,最后获得具有确实性的知识。为此,他决定对以往的一切知识进行审察,把一切或然的东西暂时放在一边,去寻找像几何学和算术中自明的、无可怀疑的东西,为科学寻找一个确实性的基础。这种理性审察,就是他的怀疑一切。经过一番普遍的、彻底的怀疑后,他发现只有我在怀疑一切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仍然表明我在怀疑。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然有一个思想者即我存在。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我思,故我在这一无可怀疑的事实。他这里所说的我,是指一个思想的主体。因此,他在找到自认为最确实可靠的真理我思故我在的同时,也在人类思想史上之一次明确地将思想主体与思想对象分离开来了。

培根和笛卡尔的人类要面向自然、认识自然、开发自然、做自然主人的主张,以及通过寻求正确 *** 获得科学知识使之作为人类成为自然主人的工具的主张,还有笛卡尔明确将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区别开来的主客二分观点,奠定了近代西方以人类为主体征服自然的思想观念基础。此后,西方人又借助市场经济及其所引发的工业革命对自然展开了大规模征服的现代化运动。这一运动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和资本逻辑及其力量向全世界扩展,使人类整体上进入了以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社会。

天人合一主客二分观念分别成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主导观念,是有其深刻社会历史根源的。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对天体系统、生态系统有极强的依赖性,即所谓靠天吃饭。这里的天指的就是自然,包括土地、水源、气候等。这种对自然的强烈依赖决定了传统社会必须确立依靠自然、服从自然、与自然为一的观念。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工业主要是制造业,它向天体、生态系统要资源,向自然进军,即所谓战天斗地。这种对自然的斗争、征服、开发和改造,导致了现代社会把人类作为主体而把自然作为对象或客体、与自然分离的观念。

面对当代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人类需要更新现代社会普遍奉行的主客二分观念以及隐含的把自然作为人类征服对象的观念。但是,这种更新的方向不能是传统社会的天人合一观念。这是因为,一方面,进化到今天的高智能并且已经成为自然主人的人类,不可能再作为自然系统中的普通组元与自然万物回归到原生的自然和谐状态;另一方面,已经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也不可能再回归到传统农业文明,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富裕生活的人类再也不愿意回归到传统文明背景下的贫困生活。因此,更新的方向只能是在吸取传统天人合一观念和现代主客二分观念的合理因素基础上超越这两种观念,确立一种立足于现代文明并利用其成果而又能克服其难题、摆脱其危机的新观念——人天和谐观念。

人天和谐观念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像传统天人合一观念一样充分肯定人对自然的致命性依赖,像现代主客二分观念一样充分肯定人在自然中的主体、主角、主人地位,强调人是须臾不能脱离天地万物的主体、主角、主人。其二,它克服天人合一观念,努力将人混同于宇宙万物,追求齐万物,一生死的局限,克服主客二分观念中主张通过斗争、征服确立人的主体、主人地位的偏颇,强调通过在保护的基础上改造自然系统以使之繁荣昌盛来确立自身的主体、主人地位。根据人天和谐观念,主体、主角、主人不过是人类在宇宙特别是人天系统中的一种特殊身份和角色,因为宇宙万物之中只有人是有意识的,人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给自己确立身份和角色,因而人能够也应该承担起使万物繁荣昌盛、使人天系统乃至整个宇宙和谐的责任。也唯有如此,人类才能生存得更好。

三 人天和谐新图景

人天和谐,也就是人天系统的和谐。在传统社会,这个系统是原生而和谐的,但不适应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满足不了人类更好生存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人类开始对这个系统进行改造,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是着眼于它的和谐,而是与之作斗争,对它进行征服,结果使原生的和谐遭到破坏。当今则要着眼于人天系统的和谐来设计和改造它,在它已被破坏的基础上重构人天和谐,使之成为一个以社会系统为中心、以生态系统为家园、以日地月系统为支撑的特殊系统。因此,人天和谐是一种完全、彻底的和谐。它呈现为五大表征,即世泰民安生态平衡风调雨顺人天交融生生不已。

(一)世泰民安

世泰民安是就社会系统而言的和谐,是借用汉语成语国泰民安来表征的。国泰民安的基本含义是国家太平、人民安乐,但当基本共同体从国家扩展到世界后,国泰民安就是世界太平、人类安乐。世泰民安是自古以来人类的更高理想。中国在大道之行时代(即尧舜时代)就致力于天下大同,后来儒家据此提出了天下平的更高理想。社会和谐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最基本的和谐,有了社会和谐,生态和谐、日地月和谐才有意义。也可以这样说,只有世泰民安,人类才能过上真正好的生活,才有可能顾及生态和谐、日地月和谐,追求人天和谐。

世泰民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永无战争。人类国家化的一个重要进步是许多国家结束了内乱,但仍有一些国家存在战乱,而且国家之间也常发生战争。世泰民安意味着世界进入了永久和平,从此无战事。二是秩序稳定。社会建立在民主和法治基础之上,有完整合理有序的结构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无大起大落的震荡。三是充满活力。社会充满生机,不断发展进步,公共利益不断增长,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是人民安乐。社会有良好的生活保障,实现《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同景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世泰民安的前提是世界成为人类的基本共同体,成为具有实体性或本真意义的社会系统。近代以来的国家化运动使国家成为了人类的基本共同体,人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就是指国家范围的社会,这无疑是一种历史性进步。但是,国家化也使人类分化成两百多个各不相同、彼此对峙甚至敌对的基本共同体或社会系统。在这样一种世界格局之下,各国通常只会考虑本国的利益,而不重视他国的利益和人类整体的利益,导致了世界始终处于不安宁甚至战乱状态,导致了作为公地的生态系统和日地月系统的破坏。解决世界战乱和自然环境恶化的唯一出路是使世界替代国家成为人类基本共同体,使社会的范围从国家扩展到世界,并且有类似国家 *** 的强力机构来管理世界。

(二)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就生态系统而言的和谐。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在自然界中,森林、草原、湖泊等小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与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分共同组成的。每一个成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它包含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非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当受到外界干扰时,生态系统会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自净、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削弱它的调节能力,如果想重新恢复需要很长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某些生物还会灭绝,这就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而非静态平衡。在生物进化的早期阶段,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食物链短,对外界干扰反应敏感,抵御能力弱,所以,那时的生态系统脆弱而不稳定。当演化进入到成熟时期,生物种类多,食物链长,结构复杂,功能效率高,对外界的干扰有较强的抗御能力,因而稳定程度也高。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和营养结构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就会高度地相互适应;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即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就会接近平衡,结构与功能之间也会相互适应并获得更优化的协调关系。

由于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既然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就不只是要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还可以在有益的人为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更好的生态效益。

(三)风调雨顺

风调雨顺是就日地月系统而言的和谐。日地月系统是人天系统中最广大的系统,也是整个人天系统的支持系统。它是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切物质、能量、信息的最终源泉,对于这两个系统具有决定性意义。日地月系统的和谐涉及地球大气层(大气圈)的和谐、大气层以外空间的和谐,而大气层的和谐对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的和谐影响极大。外层空间的和谐基本上是原生的,人类虽然已经开始对外层空间发生影响,但其破坏作用最终只会对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产生消极影响,不太可能对天体系统和谐产生致命性影响。而大气层主要是全球气候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两个基本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个过程的和谐决定着大气层的和谐,决定着人间是否风调雨顺。

全球气候系统是对整个地球气候形成、分布、特征、变化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多个环节组成的子系统,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及生物圈等。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不但有物理、化学、生物的,还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在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中,最重要的是海气、陆气、陆海相互作用。气候系统的各圈层虽然在组成、物理与化学特征、结构、状态上有明显区别,但通过物质、热量、动量等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开放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气候不是局部的,而是全球性的。气候不仅仅涉及大气本身,而是与环境和人类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环境中各种元素沿着特定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后回到环境中。它包括从一种生物体(初级生产者)到另一种生物体(消耗者)的转移或食物链的传递及效应。在地球表层生物圈中,生物有机体经由生命活动,从其生存环境的介质中吸取元素及其化合物(常称矿物质),通过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生命物质,同时排泄部分物质返回环境,并在其死亡之后又被分解成为元素或化合物返回环境介质中。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直接影响,可以对它们起破坏作用,也可以使它们始终处于和谐状态。这里所说的风调雨顺,就是指通过人类活动使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气候系统以至整个日地月系统处于良性的相互作用之中,从而为生态系统、社会系统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要使整个日地月系统特别是全球气候系统风调雨顺,人类不仅要保护并不断重建生态平衡,同时还必须保护大气层,甚至作用于大气层,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方向演化。

(四)人天交融

人天交融是就社会、生态、日地月三个系统良性互动而言的和谐。虽然三者之间是一种涵摄的关系,日地月系统涵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涵摄社会系统,但社会系统不仅是其中的更高层次和中心,它还可以改造自身,并通过改造自身来改造生态系统和日地月系统,使之更适合人类生存发展。而人天交融就是指三个系统交汇融合,最终交汇于作为社会系统终极实体的个人,融合成每一个个人自由生活且自我实现于其中的美好家园。

每一个人自由生活、自我实现是社会系统的终极指向。所谓自由生活,就是每一个人没有任何外在强制地生活,可以接受教育等外来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顺应而不是悖逆人性的。外来影响的意义只在于使人性得到充分实现,即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既包括将这些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可能性的开发,也包括使开发出来的现实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活动的发挥。这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功能。社会系统的力量正是通过发挥其成员得到开发的人性(可称之为人性实力)获得的,社会系统的功能就是运用经过组织的人性实力来对其成员施加影响,使其在自由生活的前提下追求自我实现。

社会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开放的,是存在于生态系统、日地月系统之中的,它的物质、能量、信息最终都来源于这两个系统。而且,社会系统经过两百多万年的进化到今天,也有能力主动作用这两个自然系统。社会系统能够获得这种主动作用的功能,也就应该发挥这种功能,使自然系统更有利于人类自由生活和自我实现。社会系统的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保护、治理、改造。保护自然系统是前提,改造自然系统是主要任务,治理则是针对自然系统发生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其终极指向是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各自和谐以及彼此之间的和谐,也就是每一个个人自由地生活在和谐的人天系统之中,追求自我的充分实现。

(五)生生不已

生生不已是就社会、生态、日地月三个系统协同演化而言的和谐。宇宙是演化的,日地月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是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作为宇宙演化的产物,这些系统还在不断演化,直至最终在宇宙中消亡。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周易·系辞上》所描述的生生之谓易。这里的易,指日月、阴阳交替。宋代周敦颐(1017—1073)的《太极图说》对此命题作了这样的解释: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所以,生生之谓易通常解作生生不已。这里借用生生不已,是指人天和谐不是一时的和谐或一个阶段的和谐,而是能经受住各种挑战的可持续的持久和谐,虽变化无穷而生生不已。

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中,天地万物或宇宙之所以生生不已而和谐不辍,是因为天地万物背后有道,万物循道而发育、生长、茂盛,于是就有了德;万物既尊崇道又珍贵德,宇宙就不仅生生不息,而且和谐有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宇宙和谐的基础在于,系统的个体独立自由,不受外在强制,遵循本性(道的体现)并使之充分地实现(德)。如此,虽然物不同,势不同,但其本性是共同的,即都是道的体现。不过,道是一,一无所谓和谐,它生出二、三以至万物,宇宙才有了多样性,于是才会有基于多样性的和谐。宇宙万物生生不已、和谐不辍之道,就在于尊道贵德。

人尊道贵德,首先要顺应人性之道,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开发,尤其是要形成完善的人格,也要使开发出来的人格得到充分发挥,使人兴旺发达。这就是人性的实现,也是道的实现,亦即是德。因此,就人自身而言,尊道贵德就要使自己成为道德之人,成为自我实现之人,成为兴旺发达之人。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推己及人,推人及万物,顺应万物物性之道。自然万物给人提供滋养,人天系统是人的家园,人类与万物和人天系统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生命共同体。因此,人不仅要把人作为自己的同胞,也要把宇宙万物作为自己的同胞,可谓成己成人、成物成天。人在这样做时,虽然是在实现人性、物性,但实际上是在弘扬道德精神,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有了人之顺应道德而成己成人、成物成天的造化,宇宙万物就不只是生生不已,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给人类以丰厚的回馈。

四 人天和谐与人类幸福

人类之所以需要构建人天系统及其和谐,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人类普遍而持久的幸福。

从本体论角度看,从人天系统角度看,所谓幸福,就是作为社会系统终极实体、主体个人人性的充分实现。其幸福程度,是与人性实现的程度相一致的。这种人性,就是人以实体性为基础的主体性,人性的充分实现也就是主体性的实现。如果将人性或人的主体性理解为宇宙之道在人身上的体现,那么主体性的充分实现就是至德,而个人的幸福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讲的德——至福即至德。当然,这里所说的德,既不是当今意义上的道德,也不意味着对需要或欲望满足的否定;相反,人性的充分实现包含对需要的开发和满足,其中包含对生活的享受,也正是通过开发需要、满足需要,人性才得以充分实现的。

人的主体性不仅体现为自为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而且体现为系统性。人的系统性决定了人的主体性只有在系统中并与系统中的实体或主体相交融才能实现。对于人而言,其生存的系统是人天系统,其中人既是实体又是主体,而万物是单纯的实体。这里所说的人,不是孤独的个人,而是由各具个性的人组成的人群,其组织形式是社会系统。个人彼此之间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个人与系统的关系。单个人离不开其他主体,离不开社会;而社会系统又离不开生物、太阳、月亮和地球,否则个人和社会就没有根基和资源。因此,个人必须把他人乃至万物视为同胞,把生态系统、日地月系统视为家园。这就是宋代张载所倡导的民胞物与。

人的系统性决定了每一个个人要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实现,就要与系统中的主体和实体和睦相处,将自己融入系统之中,努力使其他主体的主体性、实体的实体性得到充分实现,从而各获其德。如此,不仅人天系统和谐了,人类也普遍幸福了。从人天系统及其和谐的意义上看,人类的幸福只能是普遍的幸福,即每一个主体都充分实现其主体性;而这种普遍幸福的实现,又是与人天系统内每一个实体充分实现其实体性良性互动的。

如果把人的幸福理解为对人性或主体性的德的话,那么,它就是那种作为宇宙本根或本原的道在人这里的特殊体现。而所有其他不同种类的事物,也都有自己体现道的物性的德。幸福作为人之德与事物物性得到充分实现之德,在最终根基即道上是同一的,两类德也是相通的。与其他事物的德的不同在于,人的德是按照人的意图自为地成己成人、成物成天实现的,其他事物的德即便客观上起到同样作用,也不会是自为的。因此,人的德不是一般的德,而是宇宙万物中更高层次的德。当这种德达到完善程度即人性得到充分实现,它就是至德。

虽然人天系统形成后不断演化,但其中作为终极个体的主体和实体的生命是十分有限的,其主体性尤其如此;所以,人天系统的和谐只能通过一代代的更替承传来维系。从这一意义上看,人类的幸福不仅意味着一代人的幸福,而是意味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它是普遍的,又是持久的。即便历史上的人类不都是幸福的,社会系统也要追求未来人类普遍的可持续幸福。

人类幸福与人天和谐的内在关联性表明,构建人天和谐与获得(创造和享受)幸福并不是两件事情或两个过程,而是内在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视角。人类是在构建人天和谐中创造和享受幸福的。每一个人获得幸福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原本就是一个人在成己的同时成人成物成天(简称为成他)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在成己的同时成他,才能真正成己、真正实现自我,也才能获得幸福。成他的过程,也就是与他者和平共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良性互动的过程,是自我与他者相交融的过程,也就是人天和谐构建的过程。

无论是构建人天和谐也好,还是获得个人幸福也好,都需要通过社会系统发挥功能来实现。即便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原始人群,也不能孤独地生存,而必须在群体中生存。随着人类进化,这种原始人群逐渐为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所取代,它们成为了完善程度不同的人类社会体系。当人类的社会体系从国家走向世界后,世界就成为人类最终的社会体系。按照马克思(K.H. Marx,1818—1883)的看法,世界历史并不是历史编撰学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近代以后各个民族和国家通过交往而联结成一个整体的结果,它与此前的各个民族在相互隔绝的地域中孤立发展的时代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世界共同体的建立,才是人类世界史的真正开始,在此之前的两百多万年不过是世界史的史前史。当世界成为了人类基本共同体的时候,亦即当社会系统从今天的国家扩展到世界的时候,人类协同构建人天和谐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人类协同获得普遍而持久幸福的时代也才会真正到来。虽然这个时代尚未来临,但它如同喷薄欲出的朝阳,已蓄势待发了。

,主客对立,天人合一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的区别


    收藏永久发布页,不迷路
    关键词不能为空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我们不保证内容的长久可用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侵删请致信E-mail: 1470282@qq.com

我来说两句
签到
交流杂谈 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的区别(天人合一以主客二分为基础)
在哲学中系统优化指什么,迈向人天和谐:超越“天人合一”“主客二分”的新愿景 天人合一是中国最古老的观念,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相通,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天然和谐。西方传...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牛蛙资源网 January, 01
生成社交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