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资源网 - 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
牛蛙资源网-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牛蛙网

莘县老城区(莘县城关中学简介)

牛蛙小编 交流杂谈

邢姓全国人口有多少,莘县老城关镇84 个村庄!哪些最有故事?(附:村史姓氏简介)

2009年,也就是新燕塔落成那一年,莘县撤销莘城镇、莘亭镇,设燕塔、莘亭、东鲁、莘州4个街道。原莘城镇、莘亭镇辖区及十八里铺镇部分辖区划归4个街道。从此老城关镇成为了过往。

老莘城镇驻地位于莘县城内,故镇以莘城冠名。莘城镇辖区面积76 平方公里,耕地6. 2 万亩。镇下设7 个管区,共辖84 个行政村。1931年莘县始设六个区。县城附近称一区,1955 平9 月直称城关区,不再排序。1958 年2 月撤区并乡镇,城关区改称城关镇,是全县15 个乡镇之一,同年9 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城关镇改称城关公社,是全县8 个公社之一。这年12 月莘县建置撤销,城关公社改称范县莘城公社。1961 年恢复莘县建制,仍称城关公社。1963 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城关公改改称城关区,下辖武庄、单庙、臧屯、张屯、杨庄、盛河、蔡庄、王庄、城关9 个小公社,1971 年撤区建大公社,城关区复改为城关公社,是全县21 个公社之一,1983平,城关公社改称为城关镇,下辖城关、张屯、花园、杨庄、蔡庄、盛河、寇庄7 个管区,1984 年全县撤公社建28 个乡镇,城关镇是其一,2001 年,城关镇改称莘城镇。同年合并乡镇后,莘城镇是当时全县22 个乡镇之一。

东 街 因位于县城东部而得名。聚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 公里,南北长约1 公里,常住居民有王、史、任、高、孙、宋、姚、鲍、康9 姓。

西 街 因位于县城西部而得名。聚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 公里,南北宽约50 0米,常住居民有王、叶、相、任、李、许、宋、赵、刘、胡、张、帅、杨、祝、盛、邹、秦、陈18 姓。

南 街 因位于县城南部而得名。聚落呈长方形,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1. 6 公里,常住居民有王、李、安、任、孙、张、赵、孟、徐、杨、邹11 姓。

北 街 因位于县城北部而得名,除街道居民外,还包括康庄、邹庄、李庄3 村。常住居民有于、王、马、左、尹、任、毕、冯、吴、宋、刘、孙、李、张、邹、陈、姜、范、赵、郭、秦、袁、蒋、杨、曹、靳、惠、庞、窦、喻、魏、康等30 余姓。康庄、邹庄、李庄3 村居民均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井以姓氏定村名,后在行政上归属北街。

惠 庄 明代之前,惠姓祖居于此,因名惠庄。明代,郭氏从今之河店镇部家迁入,后又有其他姓氏来此聚居。该村现有惠、郭、李、张、赵、范6 姓。

王 化 村中王姓人系三槐王氏后裔。其先祖王旦曾任宋真宗宰相,政绩卓著,有一代贤相之雀誉。三槐裔胤本居于群贤堡村。元初,西迁至董王庄村。’明初,由董王庄南迁至此地立村,因其家族世受皇恩,遂取村名王化,有帝王造化之寓意。村中只有王氏1姓。

乔 庙 据传说,明朝初年,一乔姓人家推着小车由山西迁来,行至曹楼附近,长女不幸病死,随即在曹楼定居。后来见城东北土质条件较好,便迁此安家立村,井在村头为死去的长女立小庙一座,乔庙 村名由此而来。村中现有乔、史、苗、喻4 姓。

土 楼 明初,孙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孙屯,后来有一支从孙屯迁此定居。因村中有个大户盖了一座土墙木板楼。故得村名土楼。村中住户以孙姓居多,亦有刘姓。

寇 庄 明永乐年间,寇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莘县城东北。建村寇楼。数十年后部分寇姓迁出另择地聚居,村名寇庄。村中现有孙、闫、寇3 姓。

孙 屯 该村是明初实行屯田制时孙姓的聚居处,故称孙屯。因该村出过个名人叫孙浩,故也有人称孙浩屯。 *** 统治时期,该村曾出过一个开明地主叫孙殿土。他在家院四周筑起土围子,以防御匪盗。除了田地,他家的一切设施都在土围子里,包括场院和学堂。进了围子。就象进了保险箱。后来,孙殿土全家移居东北。解放后人民 *** 的之一个区部就曾设在这个土围子里。村中现有孙、王、任、单4 姓。

尧 舜 明初,赵姓由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赵家疃迁此,在旧窑厂的打坯场上建房定居,繁衍成村,人皆称为 窑村,俗称窑子,新中国建立后谐音改称尧舜,全村只有直氏1姓。

礼 院 据传说,刘姓祖上是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当时这里十分荒凉,村庄周围芦苇丛生,酷似一个天然的大院墙,人们遂称该村为苇院。后来,村民们年复一年地开荒种地,将大片芦苇丛生之地变成了良田。生产条件改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开始重视教子读书,村里曾接连出过好几个知书达理的秀才, 有个叫刘宇秀的,由于文才出众,人品又好,曾被曲阜的一孔姓名门聘为教书先生。刘宇秀在孔家作西席多年,耳濡目染,对孔家待人接物的礼仪十分熟悉,回村后将这些礼仪在本地推广应用,逐渐形成了一种互尊互敬的好风气。

有一年,一位莘县籍朝官回乡奔丧,下榻在县城驿馆。本地士绅纷纷持大红拜帖上门求见,不料全都吃了闭门羹。刘宇秀认为:朝官回乡奔丧,此乃忧事。红色是喜庆之色,持红帖拜见,于礼不通。于是,他持米黄色拜帖登门,朝官果然乐与接谈。交谈中,朝官问起苇院村村名由来,刘宇秀据实相告, 朝官听后感慨地说:贵村己无芦苇,再叫苇院名不副实。既然乡亲们如此重礼知礼,将村名改为礼院,岂不更好。从此后,苇院村便更名为礼院村,一直沿用至今。村中现有刘、王、张、赵、陈5姓。

盛 屯 明朝初年,李、刁、周、盛4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聚居立村,初时4 村毗邻,分别称李家屯、盛家屯、刁家路、周家庄,人皆以一村视之,呼为大屯。至清康熙年间,盛氏成为村中大姓,村名也渐变为盛屯。村中现有王、左、李、刘、周、赵、盛、郝8 姓。

张 屯 明永乐年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张屯。大约一百年前,宋氏在张屯西建村,俗称宋家,现统称为张屯,村中居民有张、王、邢、宋、孙5 姓。

邢 屯 明永乐年间,宋、周、邢3姓相继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宋氏迁来早些,故定村名宋屯。1943 年大灾荒时,不少户外流,余者多为邢姓,因而改称邢屯。

刘二庄 明永乐年间,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带队迁居立村者排行老二,人皆以刘二呼之,故俗称该村为刘二庄。清初,李姓由李大庙迁来,后来李姓中有一个叫李留检的名望颇高,人们习称该村为留检那村,渐讹写为刘检庄。建国后,恢复原村名刘二庄。全村有安、李、岳3 姓。

段 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段庄。该村现有马、李、刘、段、焦、杨6姓。

谷 庄 明末,谷姓由河北省境内迁此定居,立村谷庄。后谷姓消失,村中现有王、马、相、岳、冯5 姓。

胡 楼 明初,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脚于一破楼房内,繁衍成村,村名胡楼。村中现有孙、胡、翟、柳、邹、蒋6姓。

武 庄 明初,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武庄。村中现有王、刘、周、潘、武、孟、柳7 姓。

老 宅 老宅村隶属莘城镇,位于今西环路西侧,由于县城建设逐步西延,老宅村实际上已处于县城内。

关于老宅村名的来历,当地人有个较为一致的说法。明朝初年,有几户姓盛的人家随移民人流由山西洪洞县来到莘县城西定居,村名盛庄。到了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席卷全国,莘城周围盗匪蜂起,兵荒马乱,不要说种地,连生存也很困难。为避战乱匪祸,盛庄人纷纷离家出走,逃往他乡谋生。原本生机勃勃的村庄,很快变得鸡犬皆无,人畜绝迹,盛庄已名存实亡。清朝定都北京后,天下渐趋太平,但盛庄的外出者一直没有再回来。本地一些富裕人家纷纷趁大乱初平之际置办田宅,再图发展。阳谷县双楼村有一孙姓人家,家境殷富,当得知盛庄村已无人烟时,便将全家搬来,在村子的废墟之上营造房屋,开荒种地。胡楼的孙丙乾也在此建起了庄园。经过数百年繁衍,蔚然成村。由于此村是在盛庄旧宅上建起来的,当地人便称之为老宅,也有称老寨的,久而久之,便成了村名。村中只有孙氏1 姓。莘县之一位 *** 党员孙大安烈士即是该村人。

郝 庄 据传说,千年以前,此处只有郝、白两姓聚居,两姓占地都比较多,素有郝一千,白八百之说。后来,郝、白二姓相继消失。明初,李姓等从外地迁来定居,仍沿用郝庄村名。村中现有王、李、刘3 姓。

赵王庄 明永乐年间,赵姓兄弟3 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赵庄。清末,王姓由本县王化村迁来,与赵庄毗邻建村,村名西王庄。两村合设为一个行政村后,村名赵王庄。村中现有王、杨、魏、赵、盛、董、崔7 姓。

安 庄 明末,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安庄。村中现有王、马、于、谷、安、宋、周、祝、杨、邹10 姓。

大刘庄 明永乐年间,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刘庄。建国后,为与东面的另一个刘庄相区别,人称大刘庄。村中现有刘、段、邱3 姓。

小刘庄 明永乐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刘庄。为与西边的刘庄相区别,人称小刘庄。村中现有刘、李、曹3 姓。

寇 楼 明初,寇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其中一富户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小楼 ,人们遂称该村为寇楼。清代,李、谷、秦3 姓迁入,村中现有李、何、谷、周、秦、房6 姓。

邹梨园 明永乐年间,邹姓由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大石槽村迁至马豆园村旁定居。清初,马豆园人迁走,邹氏迁入,因村中梨树较多,人称邹家梨园,后讹写为邹李园。后有部分住户迁至原村东北定居,势成两村,人们分别称为前邹李园和后邹李园。2001 年,县 *** 行文改写为前邹梨园和后邹梨园。前邹梨园现有邹、张2 姓,后邹梨园只有邹氏1姓。

田 庄 明初,田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田庄,村中常住户至今皆田姓。

群贤堡 群贤堡是闻名全国的三槐堂王氏的发祥地。该村村名曾经数次变更。

唐代,王练任莘县尉,遂携家由关中迁居莘县,定居于城东三里处,村名王庄。王练的六世孙王言曾任黎阳(今河南浚县)令。王言之子王彻,五代后唐时考取进士之一,宫至侍中。王彻之子王枯,才华横溢,倜傥干练,官至兵部侍郎,人皆认为是宰相之器。后因不愿媚上,宰相之梦化为泡影。王枯心有不甘,遂植三槐于庭,预言道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识也!因为中国历史上习惯于以三槐代指三公,故王枯有此举,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赵恒的宰相,在相位达十年之久,深得真宗器重和群臣敬仰。王家客厅遂被命名为 三槐堂,苏轼作《三槐堂铭》以纪念之。王旦死后,宋仁宗赵祯特命欧阳修为其撰写碑文。宋室南迁时,王氏后人将四代先祖遗骨迁葬莘县王庄村,并建三槐堂一座。因王氏后裔中名人辈出,且多贤良之材,故这一支王姓人被称为三槐堂王氏,王庄村也改名群贤堡。

明清之际,三槐堂与王氏祖坟先后倾圮(pi),其历史也渐不为人知。群贤堡村西有一规模不大的三官庙,至清朝中期已破败得不成样子。群众集资重修,苦于无法施工,拆掉重建又怕落拆庙恶名,于是便在小庙之外盖起了一座大庙,形成了大庙套小庙的格局。群众口头上往往将群贤堡呼为套庙王,群贤堡之名渐趋消失。到了清朝末年,连地方志上也称该村为套庙王了。本世纪初,为了弘扬三槐文化,由莘城镇人民 *** 提出,经县人民 *** 以莘政发【2004】79 号文件批复,套庙王村正式恢复群贤堡称谓,三槐堂与王氏祖茔的修复工作也进人了规划阶段。群贤堡只有王氏1姓,

尹昌楼 明洪武年间,尹姓由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迁此定居,因家族十分兴旺,村中又有人家建有简易楼房。故人称尹昌楼。嘉靖年间,任姓由聊城迁入。村中现有尹、任、郭3 姓。

任 庄 明永乐年间,任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任庄,村中常居户皆任姓。任庄现属尹昌楼行政村。

蔡 庄 明洪武年间,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蔡庄。村中现有蔡、孙、沈3 姓。

邢 庄 明初,邢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邢庄。后邢氏消失,刘姓迁入,村名未改。

东王庄 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王庄。后为与城西的王庄相区别,改称东王庄。村中有王、张2 姓

郑 庄 该村之一代居民系明初山西移民,因于姓居多,使定名于庄。因于庄濒临交通要道,不少人家在路边建造店房,安寓客商,一时竟有些繁荣起来。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盗匪四起,于庄一些不安分的人乘乱打劫,利用所开客店坑骗拐掠,甚至谋财害命。一时间,于庄黑店名闻四方,令人望而却步。在于庄的众多客店中,有个郑家老店却坚持真诚待客,绝不做欺心害人之事。其他客店每况愈下,郑家老店却门庭若市,人们还将此店誉为郑好老店。黑店店主怀恨在心,暗下毒手,多次勾结流氓恶棍和匪盗头目抢劫勒索,弄得郑家老店也濒临倒闭。

这时。一外地义士被官兵追赶。逃到邓家店中,郑老汉见此人侠肝义胆 ,十分饮佩。将其收为义子。更换衣服。所在店中。侥幸躲过了官兵追捕。义士在店中住了一段时间,眼见黑店店主们胡作非为,义愤填膺。不久,他收罗旧部,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摸进于庄,将黑店店主全部杀死,其他人员四散而逃,长时间不敢回村。此后。因于庄之名已臭,人们便商议以郑好老店之名取了新村名,叫郑好庄’。

至清乾隆年间,由于不断有外姓人迁入,郑好庄的人口已逾千人,村名也由郑好庄渐渐简化为郑庄,一直沿用至今。村中现有王、田、安、邢、李、姚6 姓。

刘 河 明永乐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东侧有旧河道,便定村名为刘河。村中现有刘、邹2姓。

郭王庄 明初,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郭庄。清道光年间,王姓由县城东街迁到郭庄近旁定居,村名王庄。两村合为一个行政村,后改称郭王庄。村中现有王、郭、袁、杨、汤5 姓。

后孙庄 明初,孙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孙庄。后来为与村南的孙庄相区别,改称后孙庄。村中现有王、李、刘、赵、孙、范6 姓。

前孙庄 明初,孙姓由登州府莱阳县孙石桥迁此定居,为与村北的孙庄相区别,人称前孙庄。村中现有王、孙、范、赵4 姓。

东彭庄 因彭姓人聚居而名彭家庄,简称彭庄。后来彭姓绝,朱、王、范、孙、李、秦等姓相继迁入,村名未改。为与县城西南的彭庄相区别,又称东彭庄。1984 年,彭庄曾和前后孙庄合称三义村,后仍各自为独立的行政村。全村现有王、刘、朱、李、孙、范、秦7 姓。

刘马庄 明初,刘、马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取村名为刘马庄。后有其他姓迁入,但村中住户仍以马姓居多。有一条南北大道将村庄一分为二,路西住户较多,称大刘马,也称西刘马;路东住户少,称小刘马,也称东刘马。村中有多世相传的喉科杨家,医术医德 均高,1937 年,莘县、冠县、堂邑、聊城、阳谷等地的患者曾联合为其立碑挂匾。杀害莘县抗日县长吕世隆的三大主犯之一的马金壁也是该村人。村中现有王、马、刘、房、范、杨、曹、邹、陈9 姓。

肖 屯 明永乐年间,肖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肖屯。后来崔姓等相继迁入。村中现有肖、刘、孙、崔、邱,董6 姓,

花 园 明初,刘、袁、李、田、岳、焦六姓人家自山西迁此定居。这六姓人家有一个共同的特长,就是养花种树,平时绿树成荫,春来繁花似锦,周围村的人都说这里是大花园。加之这六姓人都是按姓聚居,时间一久形成了六个村子,人们便在花园二字前冠以姓氏称之。现刘花园有刘,孙,杨、延4 姓,袁花园有袁、刘二姓,李花园有李、袁、韩、宋4姓,岳花园有岳姓。田花园为田姓。焦花园有李、刘、徐、魏4姓。

孙 炉 明永乐年间,孙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孙庄。因孙姓人以打铁为业,手艺甚精,远近闻名。孙庄的红炉人人皆知,后来孙庄便渐渐被叫成了'孙炉。村中现有孙、白2姓。

毛 坊 毛姓是当地老住户,向以开粉坊为生。明初。唐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与毛姓合开粉坊。生意兴隆,人们开始称此村名为毛坊,后来住户渐多,形成东西两个自然村,便分别称为东毛坊、西毛坊。东毛坊现有田、于、孙、范、张、赵6 姓,西毛坊现有毛、夏2 姓。

谢 庄 明初,谢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谢庄。后来,李、刘、王、诸姓相继迁入。村中现有王、左、杨、韩、谢5 姓。

后王楼 明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有楼,故人称王楼。后来为与村南的另一个王楼相区别,改称后王楼,村中皆王姓。

前王楼 明初,魏、夏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村名魏家井、夏家沟。数年后王、杨、邢、孙诸姓相继迁来,王姓人旺家富,又建有楼房,王楼之名便取代了魏家井、夏家沟。后来为与村北的王楼相区别,改称前王楼。村中现有王、姚2 姓。

彭 庄 明永乐年间,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村名彭庄,亦称西彭庄。全村为彭姓。

焦 庄 明末,焦氏由本县八里铺迁此定居,村名焦庄。村中现有孙、张、荆、段、焦5 姓。

前杨庄 明初,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人称小杨庄。清末,村里有人造了一部木水车,故有水车杨庄之称。清初,又有杨姓至该村村北居住,淅形成新村,人们便称位于南面的杨庄为前杨庄。村中现有王、杨2 姓。

后杨庄 明初,杨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张鲁的杨村。清初,部分杨姓人由杨村迁此立村,因村南已有一杨庄,此村便被称为后杨庄。村中现有杨、狄、刘、宋4姓。

堤子王庄 明末,王姓由本县魏庄乡王海移居于此,靠徒骇河堤立村,人称堤子王庄, 村中现有王、高、韩3姓。

汤 庄 明初,汤、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汤庄、张庄。后来,由于张庄地势低洼,住户纷纷搬至汤庄,张庄不复存在,两村合为一个村,仍以汤庄称之。村中现有张、孟、陈、夏4 姓。

后李庄 明永乐年间,李颜明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李庄。后来村南又建起一个李庄,此村被称为后李庄。

东李庄 清初,部分李姓由后李庄迁此定居,因其位于莘县城南关东南,遂称为关东李庄,简称东李庄. 东李庄属后李庄行政村。

左 庄 明初,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左庄。村中现有左、念、刘、张、郭、韩6 姓。

念 楼 明初,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村名念庄。后来,村中有一户建起一座引人注目的小楼,人们便渐称该村为念楼。念楼与左庄为一个行政村。

相 庄 明永乐年间,相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相庄。正统、成化年间,延、盛二姓相继迁入,村名未改。现村中有相、延、盛2姓。

虞路口 明初,虞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虞庄。清初,村东开挖金线河,此村成为东西交通的路口,遂改称虞路口。村中现有李、倪、虞3 姓。

黄 河 宋代,六塔河从莘县城东流过,有黄姓人在河两岸定居立村。因村是濒河而建,村中人又以黄姓居多,遂称黄家河,后简称黄河。清代,黄姓人迁往东北,朱、李、任、孙、苏、盛、相、宫、赵、王诸姓陆续迁入,村名未改。

大赵庄 明永乐年间,赵氏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赵庄。后来为与城西的赵庄相区别,改称东赵庄,但从民国时期起,人们却不约而同地喊起大赵庄来。之所以以大称之,其中有5 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赵庄的柏树林大。赵家的祖茔地十余亩,遍植柏树,年久成荫,十分阴森可怕,一般人不敢进去

二是赵庄的地主大。土改前,赵庄共有地50 顷,仅西头几家地主就占地40顷,最多的一户占到8 顷以上。地多的户宅院也大,十分显眼

三是赵庄的牲口大,赵庄的富户,一个个骡马成群。他们为了显阔,比着出高价到周围的集市上买大牲口,回来后好草好料养得膘肥体壮,专门拴在大门口或场院里让大家参观品评。于是赵庄的大牲口在莘县一带出了名。

四是赵庄的围子大。家大业大的人最怕盗匪滋扰,所以家家都是高墙大院,严密防范。他们还利用本族有人担任乡长、里长之使,集资派扶修村围子。赵庄的土围子上有炮楼,外有深壕,可谓易守难攻。

五是赵庄的酒店大。赵庄有南北两个大蒸酒锅,一进村使酒香扑鼻,推车挑担的贩酒者络绎不绝,当时莘县城里也没有一家象赵庄这样大的酒作坊。

有了这五个大,大赵庄的名字便越叫越响,并一直沿用下来。村中现有赵、王、杨、魏、盛、董姓。

王 楼 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王楼,现隶属朱庄行政村。

朱庄 明初,朱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朱家庄。后简称朱庄。村中现有邹、朱、王、陈、孙、张6姓。

葛针王庄 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王庄。因该村周围植有葛针树以防匪防盗,故又称葛针王庄。

张 集 据说该村历史很长,至于何朝何代立村,今己无从考究。该村村不大,却有集,集日是农历的二、七,集场在村西头路北。逢集时最多只有二三百人,廷续时间也很短,故有张集集长不过晌之说。后来,集挪到赵庄,张集不再有集,但村名仍为张集。

马 厂 明永乐年间,魏、安、杨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村名魏庄、安庄、杨庄。清初,官府在此设牧马场,三个村子遂改称魏马场、安马场、杨马场,后谐音讹变为魏马厂、安马厂、杨马厂。魏马厂现有肖、姜、岳、魏4 姓,安马厂现有李、安、曹·3 姓,杨马厂现有吕、张、赵、杨4 姓。

十里槽 明永乐年间,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该村建于河槽之上,距县城10 里,故取村名十里槽。村中现有王、孙、相、张4 姓。

西虞庄 明永乐年间,虞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县城南街,不久又移至此处立村,村名虞庄。因该村东有个虞水坑庄,故人们习称该村为西虞水坑,建国后改称西虞庄。村中现有虞、姜2 姓。

东虞庄 明初,虞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遇雨积水,人们皆称虞水坑庄,1937 年改为大虞庄,建国后改称东虞庄。全村现有于、左、虞3 姓。

王 炉 明初,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铁匠炉较多,人称王炉。村中现有王、李、刘、邢、杨5 姓。

牛 庄 明初,牛姓兄弟四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牛庄。村中现有牛、任、张3 姓。

前李庄 清初,部分李姓由附近的李庄搬至此处立村,因在原李庄之南,故称前李庄,原李庄则称后李庄。村中现有王、李、高3 姓。

李名扬 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李庄。因该村梨树很多,又称 梨林庄 。清初,该村出了一个绅士叫李名扬,热心仗义,乐于助人,多次为民 *** ,造福乡里。后人为纪念他,改村名为李名扬。

唐路口 明初,唐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唐庄。清初,村西开挖金线河,村庄处于东西交通路口,人们习称唐路口 。村中现有唐、王、赵3 姓。

林 庄 明初,林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数十年后,又从山西铁宝寺林庄迁来几户林姓人家,聚居成村,村名林庄。村中现有林、左、张、刘、倪5 姓。

刁 庄 明初,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刁庄。40年前,刁姓人绝,村名未改。村中现有孙、盛2 姓。

盛 河 明初,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十八里铺的柳屯居住。清末,盛氏兄弟四人北迁,在金线河边立村,村名盛河。村中现有盛、王2姓。

江鞠庄 江姓与鞠姓于明朝初年迁此定居,各立一村,分别叫江家庄和鞠家庄。后来村庄渐大,两村渐渐连为一体,江、鞠两姓人相处又很融洽,于是便商议合为一村,村名江鞠庄。江鞠庄旧有泰山奶奶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起有三天庙会,规模可观。村中现有江、关、赵、鞠4 姓。

徐 庄 明初,徐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莘县城南关定居,清康熙二年(1663 年) 移居于此,曾以徐庄行、银营为村名,后因徐姓人气盛,最终定名为徐庄。村中现有徐、王、李、朱、靳、袁6 姓。

王升公庄 明朝初年,王姓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村名王庄。王姓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渐渐富裕起来。后来每逢青黄不接时,当地总有一些富人乘机剥削穷人。他们不但放春天借一斗,麦后还二斗的高利贷,还用小斗小升出、大斗大升进的办法暗中盘剥。而王姓人却完全相反。穷人借他们的粮食度荒,都是借一斗还一斗,借一升还一升,从不收利。遇到特别困难的户,他们干脆施舍救济,连本粮也不要。穷人借粮,多少不拘,一斗也可,一升也行,完全视借粮人的需要而定。往外借粮时。总是足升足斗,收粮时仍用同一套升斗,绝不暗中加码。王家的这种做法。赢得乡亲的一致称赞,大家都说王家的升斗最公平,久而久之,人们便把村名叫名叫成了’王升公,村中现有王、任、靳3 姓。

雷 庄 明初,雷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雷庄。后来。都分住户在村北建房,渐成村落,人称后雷庄。原来的雷庄则称前雷庄。前 、后雷庄,和前、后靳庄合称四合村。

靳 庄 明初,靳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其位于秦皇堤与一条东西大道交会处,故名靳堤口,亦名靳家屯。由于交通便利,村子发展很快;曾有九门九关厢,七十二胡同之说。清代,村中多白莲教徒。大约在1840 年前后,该村靳氏兄弟起兵反清,打进东昌府,杀了几个赃官,后被官兵打败,有一名首领逃往巨野县老贯张庄,更姓为王。靳堤口′村被血洗,前后街被改为姜屯、军屯,直至1921年才改为前靳庄、后靳庄,并与前后雷庄一起合称四合村。

曹 庄 村始建于明代,因系曹姓聚居,故名曹家庄。后来曹姓人逐渐外迁,以至绝迹,纪、任等姓相继来此定居,村名未改,随着村庄的扩展,曹庄与南北两个孙庄逐渐连为一体,成了一个自然村,村名一度改为孙曹庄,但后人仍习惯用庄这一老村名。村中现有任、纪、孙、郭、薛5 姓。

温 庄 村始建于明初,温姓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温家庄’,简称温庄。该村东临秦皇堤,大路穿堤须留缺口,故温庄又称温家堤口' ,但人们多习惯于以温庄称之。后有任姓迁入,村名未变。村中现有王、任、温、颜4 姓。

孙 庄 明初,孙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孙庄。后来村庄渐大,分为前后孙庄。村东的秦皇堤上原有一座二郎庙,故距庙较近的前孙庄又称二郎庙孙庄。前孙庄现有王、孙、范、赵4 姓,后孙庄有王、李、刘、孙、赵、范6姓。

王连洪庄 位于城东五里,后来消失。因为王连洪最早在此定居,故以人名为村名。后来于、范两姓迁入,村里的户数也不多。村子小,盗匪常来光顾,村中各户便陆续外迁。王姓人迁到了阳谷定水镇的王庄集村,于姓人迁到了附近的彭庄,范姓人迁到了刘马庄、彭庄和前后孙庄,王连洪庄于是不复存在。

李黄庄 这是一个已经消失了的村庄。李黄庄原为李家庄和黄家庄两个村庄,位于金线河和徒骇河交会处、莘聊阳三界首之地。因为是个三不管地带,故盗匪常在此拦路抢劫,弄得人心惶惶,故有能过九龙口,不从李黄走的民谣。盗匪侵扰加上水患为害,两个村中的居民不得安生,纷纷外迁。至民国时期,李庄、黄庄便不声不响地消失了。

郭 庄 在县城东不远处,约成村于明朝初期,因郭姓聚居而得村名。清朝末年,祖籍章丘县明水镇吕家庄的袁铁匠率儿子袁长发、袁长兴在郭庄落脚谋生,因其手艺好,服务周到,生意十分兴隆。几十年后,袁家发展到一百多人,成了郭庄的大户。

来源:大美莘县 ***

,莘县古城镇村庄名单莘县老城区


    收藏永久发布页,不迷路
    关键词不能为空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我们不保证内容的长久可用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侵删请致信E-mail: 1470282@qq.com

我来说两句
签到
交流杂谈 莘县老城区(莘县城关中学简介)
邢姓全国人口有多少,莘县老城关镇84 个村庄!哪些最有故事?(附:村史姓氏简介) 2009年,也就是新燕塔落成那一年,莘县撤销莘城镇、莘亭镇,设燕塔、莘亭、东...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牛蛙资源网 January, 01
生成社交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