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资源网 - 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
牛蛙资源网-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牛蛙网

道德经节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为美的朗读)

牛蛙小编 交流杂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道德经解读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帛书版: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通行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我们先来看看通行版的翻译,网上绝大多数都是根据通行版翻译的,即使研究的是帛书版,也参照通行版翻译。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丑是什么也得到界定。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恶是什么也得以确立。(因为美和善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它们的对立面,所以美和善观念的建立就促使了丑与恶观念的生成。所以,诸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概念,都是相互生成的。

定义了有,无的含义也得到界定,定义了无,有的内容也得以确立。用老子的语言就是有生成了无,无生成了有。)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相形而现,高和下相较而成,音和声互相附和,前和后相互跟随。所以,圣人以无为治政事,以不言施教化,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欲掌控宰制,生养万物却不以为私有,施为、贡献于万物却不恃劳谋私,功成业就却不居,反而功成身隐。正因为他功而不居,所以他的功劳就愈是不被老百姓忘记。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一般的翻译都把都把美,恶,善翻译成漂亮,丑陋,善良,其实老子根本不谈美丑善恶,美丑善恶只是我们人心的定义,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论。比如你给街上的乞丐设施了一些钱,这件事情是善良还是不善良,绝大多少人都会认为这个是善良的。

但是从老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就会看你施舍的对象是什么样一个人,如果是一个没有什么行为劳动能力的人,他觉得这个举动是善良的,如果是一个四肢俱全,完全是由于自己懒惰成为乞丐的,他就会觉得这个不是善良的,甚至正是由于你的这种善良反而助长了他不劳而获的心理,更加放纵自己的懒惰。因此很难有天下皆知的某种举动是善良的,同样的道理对于美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对于美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很难有一种大家都认为的一种事物是美的。

所以常规的翻译这里的美,善都理解错了。这里的美不是漂亮的意思,而是喜欢,爱好。同样的用法在道德经里面可以找到很多,比如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杀人也。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那么恶就是不喜欢的意思。这里的美、恶等概念,就是老子之一章所说的名,它们并不真实恒定的存在,而是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何情感判断中,并依据人们思维和情感情绪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结果。不能执著为真实恒定的客观存在。

美恶之名,因相而有。就是说:美和恶这种名,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存在于天地自然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互相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只是存在于观察者角度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语言和情绪中,是人对于某个事物加 以判断的名词;它们不是事实,非关存在和真实本质,只是人类对存在的表达方式,而且同一件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表达的方式和出发的角度就是相,即感受者的某个思维和情感认知角度,也就是哲学和心理学所说的观察者角度。这就像一张照片,它不是本人,但可以代表本人,而且对一个人可以有无数的照片,如果执著某一张照片才是某人,就是太痴了!

美恶之名,只有当你在判断上产生喜欢与否的情感时才存在,否则这两个名词没有任何意义。例如拥有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对于猴子来说,不会产生美和恶(喜欢不喜欢)的情绪。对它来说,价值连城的钻石与一颗不值钱的漂亮石头没有什么区别,还比不上一个香蕉对它的吸引力大;在猴子的观念里,香蕉比钻石更美,更令人喜欢和需要。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然和朴的状态。

这里的善也不是指善良,而是擅长的意思,比如养由基善射。善和不善也是有相对性的,比如高考大家都擅长的话,高考就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了。

美与恶,善与不善,只是一种人类对于关系和情感认知的存在,并非事实本身的存在。老子把事实本身与事实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这两者是严格区分开来的。事实本身是自然,是天道,而对自然的认知和反应,是人为,不固定,不可靠的,经常自欺欺人的。大多数人,都容易把事实本身,与对事实的认知和定义和情感反应混为一谈,结果造成认知偏差。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这句是对前面之一句的解释,用具体的方式阐明之一句的观点。

首先我们看这句话关键字的解释,相:不是相互,交替,有和无相互生存,难和易相互成就等等,怎么理解呢?这里的相是名词相貌,外形的意思。如诗经:追逐其章,金玉其相;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

成:实现,完成的意思,不是成就。荀子:事虽小,不为不成。

形:外形,标准

盈:把器皿充满,左传:彼竭我盈,故克之。吕氏春秋:饥马盈厩。

音:本义指人的口发出的言语声 类似于英语里面的voice。

声:非人口发出的声音,类似于英语里面的 noise

和:表示声音相应。

有无之相,生也。有和无,阴和阳都是成对同时出现的,一动分阴阳。可以不断分下去,但反过来就是一静还太虚,一旦静下来,反本溯源,阴阳变化也同时消失不见,回归无极,守一的境界。所以老子讲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有无,阴阳等词汇,道家看来认为这些名词和概念,都不是真实恒定的存 在,而是取决于观察者角度的主观判断,都只具有非常相对和有限的含义,是不断生灭的,因此必须 在现实生活中小心翼翼地应用,不要超过其适应的范围而导致自己的思维和事实判断的错误。因此可以说,道家是反对普世价值的,道家非常反对把某个人类自己的观察角度和判断,作为全世界的普遍真理。

老子用有无之相,生也这一句话,来说明:有 和 无这两个名词概念,并不具备客观的永恒意义;之所以用这两个名词来描述事物,是基于生的这个观察角度来看事物,而得出相对有和无的结论,离开了生灭这个观察角度,谈有无就没有意义了。

举个例子来说:想研究人类的有和存在的状态,必然涉及对人类无和不存在状态的判断问题。何时才有人类产生?以及人类能够存在多久?这样的问题与人类何时还没有产生?人类何时消亡这样的问题,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回答了这一面的问题,另一面也解决了。这就是道家思维的特点: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是同时产生的,甚至本质含义都基本相同。这也是之一章中所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的含义。同样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也说明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接下来难易之相,成也。难和易这两个概念(名),也是不是真实的存在的,而是根据事物如何实现和完成的角度来看。比如我会微积分,当然觉得做题就不难,但是对于你们才小学生简直难死了,连题目都看不懂。同样如果是造针,如果是用机器造针,非常简单,成本也很低,几分钱一颗针。但是如果是像李白那样铁棒磨成针,是不是就非常困难。

长短之相,形也,长和短这两个判断概念,也不是真实和永恒的客观存在物,它们只是根据事物的形来加以判断的时候,才产生出来的概念名词。比如40码的鞋子是长还是短。对于很多男生来说可能有点小了,但是对于女生来说就太大了。

高下之相,盈也,天下不存在绝对的高或者下,这两个名相概念的产生,是只有当你想要去充满(盈,引申为要比对象还高)对象的时候,才会对此加以判断,得出结论来说:太高了(够不上);或者比较低下,能够到达它的上面。比如水库,到底是高还是下?对于群山它是低的,这样水才能够流进水库汇集起来,但是对于要灌溉的稻田可能又是高的。

音声之相,和也,自然界没有绝对的噪音和好听的声音,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和当时的环境相和,也就是相适应。比如小区里跳广场舞的大妈放起了动人的音乐,在那里开心地跳舞,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好听的声音,但是对于正在做作业的你,就是噪声了。

先-后之相,随。恒也。先和后这两个概念是由于跟随而产生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另外还可以从恒定这个角度来判断事物的先后,否则孤立的说先后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你今年考试考了班级第三名,这是先还是后,这就根据是否跟随来判断了,你跟在之一名和第二名后面,你就是后了,但你后面还接着四五六七八名等,你对于他们来说又是先了。

我记得我们当时上大学的时候,运动会有一个项目,我们班女生拿了之一名,因为那个项目只有一个人报名,所以她就是之一名了。没有了跟随,之一名是她,最后一名也是她,先后就不存在了。

光是这样讲先后还不够,还可以加一个恒定的参照物,来判断先后,比如定1949年为解放的时间。1949年之前就是解放前,1949年之后就是解放后,同样的道理,公元前,公元后都是这样定义出来的。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按照前面的六个排比所理解的老子思想的逻辑方式,我们就可以知道评价一个事物有无穷的角度,会产生无数个一分为二的结论,因此也会产出无数个应对方案和行为。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做事情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轻易地下结论和做事,所以要保留无言和无为。

对于一个真正智慧英明的领导来说(有道之人,圣人),如果了解到表达一个事物有无数种语言和概念,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概念,自然会很小心的使用自己的语言,不随便乱说话,乱判断,乱下结论。并认真把握自己的语言和判断,不偏执一端。这就是无言,无言不是当哑巴,而是保留了所有可能的表达。

同样,圣人也会发现:解决同一个问题和同一件事情,可以有无穷种可能的手段;甚至完全对立的手段,却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比如道家的标准形象就是一手执药,救治天下苍生(所谓的十道九医)。一手执剑,诛杀天下的无道(兵家和政治领袖)。但是,如无真正的必要,道家拒绝做出行动的选择,这就是无为。无为也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保留了所有可能的手段。道家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为一下,随后马上又回到无为中。

我们的行为常常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维以及情感判断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的思维和情感是有问题的,我们的行为方式也一定有问题,为的结果不一定好。如果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有无限种可能性,就不要固执的走一个方向,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选择最有利的时间出手,拨乱反正。因此老子教导我们要无为而治。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通行版的这句话里面多了一个生而不有,帛书版,楚简版都没有这句话,因此这句应该是王弼加上去的,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根本对老子表达的意思没有弄清楚。加上这句话,就变成有个客观存在的上帝在操作着这一切,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干涉,把作翻译成长的意思,始翻译成干涉的意思,有点太勉强了,查不到这个意思的来源,完全是一种字面强行翻译。后面还假想一个上帝,他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万物作而弗始;解读为:天地万物自我运作而没有开端,这是很正常的逻辑。我们认为万物应该有一个开端,不代表老子也这样认为,他认为万物就是没有开端的,因此也是没有结尾的。之一章中,虽然提到万物之始的无的状态,但是老子并不以为无是当然的存在。而仅仅是人为了理解和判断万物的开端而自己创设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已。有无既然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始和终自然也不是当然的存在。它们的存在,也要依靠关系定义,依赖观察者角度。这本来是很正常的,是老子思维方式必然推导出来的结论。可是专家们由于不承认这个逻辑,只好强行把始改称干涉,为老子拉来一个神性的天地创造者。

其实老子提出的天地万物没有开端的课题,并不需要把他解释成一个唯心的神创论者,反而可以证明老子是唯物主义呢。现代物理学早就说过物质不灭定律,既然不灭,当然也不生。老子说的,不就是这养的含义吗?无始,不就是不生不灭吗,而且是万物的不生不灭,不是精神的不灭。所以老子认为物质不生不灭,当然是唯物论!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可解读为:万物自然成就而不居于成就,(因为成就的概念是从人的喜好角度来看的,所以不能够把它看成是成就),正因为自然本身不会把得到的某种结果看成是功成名就而死死地加以执守,所以也不能说它没有成就,万一没有了,也不会有失落的想法和情绪。(这与后面天地不仁等的说法应和得很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多让人深思的真正的道法自然的绝妙思维。)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道德经节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收藏永久发布页,不迷路
    关键词不能为空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我们不保证内容的长久可用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侵删请致信E-mail: 1470282@qq.com

我来说两句
签到
交流杂谈 道德经节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为美的朗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道德经解读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帛书版: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牛蛙资源网 January, 01
生成社交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