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资源网 - 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
牛蛙资源网-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牛蛙网

边塞诗的巅峰(边塞诗巅峰之作开篇就是千古名篇)

牛蛙小编 交流杂谈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上一句,边塞诗写得最多排名

唐朝时期边塞军旅诗盛行,很多诗人都爱这一类的题材。其中写得更好的,大概就是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人。

高适、岑参二人都曾参过军,在边关上打过仗,所以他们的边塞诗数量是比较多的,成就也很高。但是若论影响力的话,还是要数二王。

王昌龄有一首《出塞·其一》,王之涣有一首《凉州词》,都是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从这两首诗的叙事内容来看,王昌龄、王之涣应该都没有去过边塞。

王之涣的《凉州词》,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绘出了一幅大漠风情画。王昌龄则凭借着对本民族同共苦难与诉求的提炼,传达出了一种跨越千年的情感困惑。

另外,王昌龄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很高,号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他的军旅诗《出塞·其一》被明朝李樊龙认为是——唐诗七绝压卷之作。

《出塞·其一》赏析

《出塞·其一》——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登临长城,眺望远方。空中的明月和远处的关隘,还是和秦汉时期一模一样。而那些为保卫国家远征边塞的将士们,从这里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假如李广、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绝世名将还健在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不会允许胡人一路挥戈南下,占据阴山。

王昌龄这首七绝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文学创作技巧,而在于对民族共同记忆的提炼与唤醒。他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中国历代对外作战中,一直是北强南弱的一种反思。

尽管王昌龄反思的结果,简单、片面地把中国南方民族打不过北方民族的因由归结为了没有龙城飞将。但是他这首诗关键的焦点,一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耿耿于怀的东西。

中国古代,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全方位领先于北方少数民族。可是在长达二、三千年的时间里,在南北作战中,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是北方取胜。

于是野蛮战胜了文明,社会总是在前进中倒退。然后普通人会开始反思:我们究竟是哪里没做对呢?我们的经济更发达,所以士兵不缺粮食和衣物。

我们科技比北方发达,所以我们的武器也很先进。而且我们的军事理论也比北方发达,我们还有《孙子兵法》和《六韬》、《三略》。

结果人家一群野人摇着马鞭嘿嘿,哈哈地乱叫一通,光凭蛮力就把我们干趴下。于是王昌龄就想:这肯定是因为我们没有李广、卫青、霍去病,有的话早就把他们赶回老家去了。

其实光凭这首诗的第三句就可以看得出来,王昌龄完全不懂军事,因为根本不清楚秦、汉和匈奴作战的时候,秦朝与汉朝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六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又派蒙恬率领三十万重兵镇守长城。那时候的匈奴还是一盘散沙,实力不如后来强大,所以相安无事。

秦王朝一倒,天下大乱,接着项羽和刘邦又打了一场楚汉战争。外面的匈奴人,趁着这个机会崛起,发展壮大了。

最初汉朝也没有能力和匈奴打仗,在汉武帝上台之前,汉朝宗室也受了不少脓包气,就连吕后这么强悍的女人也被匈奴单于写信求婚,当众侮辱。

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倾尽了文景之治时代留下的全部积累,把国库都打空了,才赶走匈奴人。因为这件事,他还写了轮台罪己诏,为自己的好战感到悔恨。

但是事实上直到汉武帝死以后,匈奴的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不然我们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还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王昌龄虽然不太懂军事,但是这也挡不住讴歌英雄,谱写边塞军旅诗歌的热情。毕竟从六朝时代起,我们的中国的文人们,就有凭借想象力书写边塞军旅诗的传统。

我不是英雄,可是我爱英雄啊!从这一点上来说,唐朝的诗人是非常可爱的。记得有一次听戴建业老师讲唐诗,他提到:唐朝是中国文人最后一个尚武的时代。

那个时候的诗人们,大多喜欢佩名剑、饮烈酒,喜欢骑着马儿到处游历,崇尚豪侠英雄,快意恩仇的生活。不像宋朝时候的文人,身上有文身,帽上有插花。

你以为这个宋朝文人是个古惑仔吧,其实他是一个弱不禁风,整天只会呆在房间里吟风弄月的穷酸。一写诗,动不动就哭哭啼啼,唉声叹气,把自己比作妾妇。

唐朝的诗人们就比较阳刚,而且很有血性。比如诗仙李白,被人惹着了,唰地一下就拔出宝剑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又如贾岛,没被人惹着,他闷声不响地花十年时间磨出一把宝剑,然后带到酒馆子里到处给人看,请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还有一个叫贯休的和尚,他不能杀生,但是可以吹捧别人。他到钱镠家里去做客,于是写诗溜须拍马,他是怎么写的呢?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光寒十四州!

这些说的都是江湖上的英雄,还有一种英雄,就是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铁血真英雄,也就是王昌龄他们更爱的军旅诗中的英雄了。

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的军旅诗都写得好,大概因为他们都写得好,所以他们各自的粉丝经常掐架,想要争出一个之一。

于是有人编了一个旗亭酒肆的故事,把王昌龄、王之涣、高适放到一起喝花酒,然后让一帮小姑娘来唱他们各自的诗,再点评孰优孰劣。

在这个故事中提到,写得更好,最能打动人的,还是要数王之涣的《凉州词》,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夸这首诗是七绝之一。

章太炎是王之涣的铁杆粉丝,他不光夸《凉州词》是七绝之一,而且还夸王之涣的另外二首诗,分别为五绝之一和送别之一。

于是王昌龄、王之涣的粉丝又在网上打了几架,结果难分高下。不过《凉州词》和《出塞·其一》的创作主题其实是不一样的,完全没有必要去争论高下。

因为前者的主题是借思乡的士兵,歌颂边塞军人的爱国情怀;后者的主题则是借着对唐王朝军事人才匮乏的叹惜,表达一种千年困惑。

所以王昌龄这首《出塞·其一》在民间引起的共鸣,其实较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是要大得多。

结语

王昌龄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以后,朝廷只封了一个他一个八品的小官。几年之后,他才通过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登科,从此出了名。

据说王昌龄在二十九岁登科之前,曾经去边关旅游,但是没有参军。后来通过科考入仕,一生没有当过大官,更高职位也就是县尉、县丞这个级别。

在四十一岁和五十一岁时,王昌龄两度被贬。第二次贬到龙标(湖南怀化一带),李白还为他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诗中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尽管王昌龄仕途不顺,但是他交游很广,在诗歌圈子里非常有名,李白、孟浩然、岑参、高适等人,都是他的好朋友。王昌龄虽然人称叫诗家天子,但是命运却比天子差远了。

那个时代的皇帝是唐玄宗,虽然因为安史之乱丢了老婆杨贵妃,但是人家平乱之后,他还能回到宫里当了太上皇。可是王昌龄呢,直接因为安史之乱,被一个小人害死了。

《唐才子传》上说,害死王昌龄的人名叫闾丘晓。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看来王昌龄是为了避开战火返回家乡,结果反而遇害了。但是史料对于王昌龄遇害的因由没有记载,后人推测是闾丘晓嫉妒他的诗才。

唐朝刺史虽然是封疆大吏,但是王昌龄盛名在外,粉丝众多,前者竟敢因为一些小事就能对后者痛下杀手,可见当时唐王朝地方上的实权者有多么的目无王法,自大成狂。

所以唐军打不过安禄山,不是因为军队里没有龙城飞将,而是因为唐王朝早已经从内部开始腐朽,大一统的权力体系,已经分崩离析了。

边塞诗比较经典的,边塞诗巅峰之作开篇就是千古名篇


    收藏永久发布页,不迷路
    关键词不能为空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我们不保证内容的长久可用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侵删请致信E-mail: 1470282@qq.com

我来说两句
签到
交流杂谈 边塞诗的巅峰(边塞诗巅峰之作开篇就是千古名篇)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上一句,边塞诗写得最多排名 唐朝时期边塞军旅诗盛行,很多诗人都爱这一类的题材。其中写得更好的,大概就是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人。...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牛蛙资源网 January, 01
生成社交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