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资源网 - 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
牛蛙资源网-只为资源而生,分享永无止境,牛蛙网

儿童应该如何教育(教育儿童 *** 家长应该怎么做)

牛蛙小编 交流杂谈

怎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儿童教育——应当怎样教育孩子?

应当怎样教育孩子?这恐怕是当前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心理学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探究的问题。

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为了促使和引导个体性格的形成。因此心理学为正确的教育手段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可以把所有教育都当作心理学的分支,是一门关乎心理发展的艺术。

先来看一些预备知识,教育最普遍的原则是必须跟个体日后需要面对的生活一致,这表示它必须跟国家理想一致。如果不按照社会理想教育孩子,这些孩子日后的生活就可能会遇到困难——他们不会融入社会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国家理想可能会发生改变——甚至可能会改变得很突然,比如在革命后或是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逐步地改变,但这仅仅表示教育者应当思考一个比较广泛的理想,它应当是一个永远具有一席之地的理想——能够教会个体如何调整自己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教育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会受到它跟 *** 统治之间关系的影响,并且国家理想应当体现在学校制度中; *** 不可能随时接触父母或家庭,但是可以监控学校内的事情。

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学校表现出的理想也不同。在欧洲,学校最初是为贵族家庭设立的,其理念也是贵族式的。后来,学校由教堂接管,只有神父才能成为教师。之后,国家提高知识水平的要求开始加强,更多的人开始接受教育,这需要大量的教师,超过了教堂所能提供的数量,于是除了神父和牧师之外的其他人也加入了教师行业。

直到近代社会,教师才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在此之前教师隶属于其他行业,比如制鞋、制衣行业里面的师傅。但这些师傅中的很多人只会通过棍棒来教育学生,他们所在的学校不是那种可以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地方。

欧洲的现代教育起源于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时期。裴斯泰洛齐是瑞士的一位教育改革家,也是首位推崇除棍棒与惩罚之外的其他 *** 的教育家。他表明了正确的学校教育 *** 的重要性。使用正确的教学 *** ,每个孩子——除非他或她是学习困难儿童——都可以学会阅读、写作、唱歌和算术。我们不能说自己找到了更好的 *** ,但是一直都在进步的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正确且恰当,我们在不断地寻找新的更好的 *** 。

以前在欧洲只有贵族是有权势的,对官员们是一种要求,对劳动人民却是另一种。那些需要为更高地位做准备的人才会去上学,其他人根本不会接受教育,教育制度反映了当时的目标。现在,学校制度响应的是一套不同的国家理想。不再有那种孩子们在里面必须安静地坐着、双手叠放在大腿上一动不动的学校。现在的学校,孩子们是老师的朋友,不会被管理者强迫着去服从,而是会受到鼓励更加独立地发展,以及独立地思考。

学校制度和国家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由于它的起源和组织方式,如我们所见——但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它让学校更像教育机构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社会适应。同家庭相比,学校更容易引导孩子社交的潮流,因为它更接近国家的要求,并且更不容易被孩子们的要求和指责所影响。它不会溺爱孩子,总的来说更加冷静客观。

另外,家庭不会永远洋溢着社会理想,更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传统纪律观念或绝对的物质主义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只有当父母自身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并且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必须是社会化的时候,才可能会有进步;只有父母知道并懂得这些事情时,我们才会发现孩子们为学校做好了准备,就像是在学校里面他们为生活中的特定角色做好准备了一样。这应当是孩子在家里与在学校的完美发展,学校处于家庭与国家的中间。

理解父母与儿童

在前面几次,我们指出孩子的生活方式在四五岁之后就固定了,并且不能通过直接的方式进行改变——这暗示出现代学校的前进方向:它不能责骂或惩罚,而是要训练教育和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现代学校不能以压制和惩罚为原则来运作,而是要努力理解并解决孩子的性格问题。

另外,由于父母跟孩子在家中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父母很难从社会的角度教育孩子,他们更喜欢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教育他们,因此容易使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心理冲突。这些孩子注定会面临很大的困难,从他们入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面临困难了。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有必要对父母进行教育。通常这并不容易,因为接触家里的大人不会像接近孩子一样容易,并且即使接触到了他们的父母,可能也会发现他们对社会理想并不感兴趣,他们太在意自己的问题了,以至于他们不想去懂得。

既然对孩子的父母我们做不了太多,那就只好尽力传播更多的知识了。更好的开展地点是在学校:首先,这里聚集了很多孩子;其次,比起在家里,他们生活方式中的错误在学校里表现得会更清晰;最后,老师们都受过教育,能够认识到孩子们的问题所在。

问题儿童的优越情结

正常儿童——如果说有这样一种类型——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如果我们看到那些发展良好适应社会的儿童,更好不要妨碍他们,要相信这些孩子会找到一个有益的目标,以此来产生优越感。正是因为他们的优越感是对生活有益的,所以它不属于优越情结。

另外,问题孩子、神经症患者、少年犯等,将优越情结表现为对自己自卑心理的补偿。如之前发布篇章所述,这些自卑感存在于所有人心中,但是只有在它们使人们灰心,并且驱使他们做出破坏性或者没有价值的事情时,才会成为自卑情结。

所有的这些自卑和自尊问题,都来自孩子上学前那个阶段的家庭生活。正是在这个阶段,他们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跟成年人的生活方式相对,我们称之为原型。原型是未成熟的果实,像所有生涩的水果一样,如果里面有条虫,它长得越大越熟,里面的虫子也变得越大。

我们已经知道,那些麻烦通常来自生理问题或者器官自卑感。造成问题的不是器官自卑感本身,而是它所引起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后果,这正是教育机会的所在,因为可以教育人们以使其适应社会,器官问题可能会成为他们的宝贵财富。因为我们已经看到,生理问题可能会激发与众不同的爱好,通过训练可以得以开发,它可能会影响个体的一生,并且假如这种爱好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它可能会非常有优势。

它全部依赖于器官问题适应社会调节的方式。因此,对于那些只对视觉或只对听觉感兴趣的孩子,老师要做到在使用他们所有感官的同时开发其兴趣爱好,否则,同其他同学相比,他们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除了那些有器官缺陷的孩子,另外一个问题来自学校里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由于学校的组织方式很难让某一个小孩总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时,老师可能会非常亲切和蔼,会迁就喜欢的孩子,但是随着这些孩子不断地换班级,他们就失去了老师的青睐。在日后的生活中,情况更加糟糕,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不做任何有价值的事情就永远是被关注的焦点。

所有这些问题儿童都有某些明确的特征:没有面对生活问题的能力;野心勃勃,想要实现个人的成功,而不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此外,他们爱争吵,爱跟别人唱反调。他们通常是胆小鬼,因为他们不想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问题儿童的特征

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另一个特征是很谨慎,总是犹豫不决,他们会推迟解决生活造成的问题,或者面临问题时他们会完全停滞不前,扯到别的问题上去,永远不能完成任何事情。这些特征在学校比在家里暴露得更为明显,学校就像是试验,或者说是考验,因为在那里能显露出孩子是否适应社会以及他人存在的问题——错误的生活方式在家里通常很难会被认识到,但是在学校它随时有可能表现出来。

由于强烈的自卑感,娇生惯养的孩子和那些有生理问题的孩子一样,都想阻挡生活困难,这就夺去了他们的应对能力。但是,在学校里,我们可以调控他们的困难,这样就能慢慢地使他们能够解决问题。这样,学校就成了真正教育孩子的地方,而不仅是简单的教学。

可以看到,无论教师和官员们是否喜欢,认识到这些问题并找出更优解决办法,应当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天才儿童

除了问题儿童,还有一些被认为是神童的异常聪明的孩子。有的时候,因为他们在某些科目上遥遥领先,对他们来说也很容易在别的科目上显得出色。他们很敏感、野心勃勃,通常不会被同伴喜欢。孩子们貌似能迅速地感受到他们里面某个人是否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种神童会被人羡慕,但不会被赞扬。

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很多这样的神童能满意地完成学业。但是当他们进入社会生活中之后,却没有充分的生活计划。当他们接触生活中的三大问题时——社会、就业和恋爱——问题就出现了,他们原型阶段的状况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家时坏习惯没有被纠正的后果:在家里,他们总是处于受宠的地位,这不能显现出生活方式的差错,但是一旦出现新的处境,那些错误就会显现出来。

心理学为神童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跟那些问题儿童一样。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任何事情。这句箴言去掉了神童身上的压力,他们一直背负着大家的期望,总是被督促着前进,变得过于关注自我。那些接受这一箴言的人们能够培养出聪明的孩子,但这些孩子不会自负,野心也不会膨胀。他们明白自己的成就是训练和好运的结果,如果继续进行良好的训练,他们做到的会更多,但是如果老师能够给予鼓励,那些不太被喜欢也没接受过良好训练和教育的其他儿童,也能做出有益的事情。

如何鼓励儿童

上次提到的后面那些儿童可能已经没了勇气,因此应当防止他们强烈的自卑感,这种感觉没有人能够承受太长时间。我们可以理解他们被学校里的问题压垮了而不遵守纪律,或者根本就不去想学校的这些事,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已经没有希望了,如果事情的确这样,我们应当认同他们的行为是一致的、合理的。但是心理学不能接受这类孩子没有希望,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做有用的事情,虽然总会有错误出现,但是它们能够纠正,孩子们可以继续进步。

然而,他们处境中的问题通常没有被处理好。当孩子被学校的新困难压垮时,母亲的态度就开始变得谨慎和焦虑。学生在学校所有考得差的成绩,以及在学校里面受到的批评和指责,都被家人的反应放大。很多时候,那些在家里很乖的孩子因为在家里被宠爱,在学校的时候就会因为失去与家人的联系,并且不再是关注的焦点而表现得很差。此时,溺爱孩子的母亲就会被孩子讨厌,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骗了,母亲的地位跟以前就不一样了——由于新环境引起的焦虑感,他们会忘记母亲以前的宠爱。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在家里很爱争吵的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却很安静、平和,甚至很拘谨。有时母亲来学校说:这个孩子占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他总在打架。老师回答说:他在学校一整天都安静地坐着,一动不动。这跟前者恰好相反: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得到了关注,因此很安静、很谦逊,在家的时候他不被关注,因此爱打架。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8岁的女孩,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并且她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他的父亲却找到医生,说:这个孩子有暴力狂的倾向——实在是一个暴君。我们再也忍受不了了。原因是什么呢?她是一个弱势家庭中的之一个孩子。只有弱势的家庭才会害怕孩子的到来。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这个女孩觉得自己地位不保,并且她还希望像以前一样是被注意的焦点,她就开始变得好斗。在学校,她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欣赏,没有理由去打架,于是就发展得很好。

有些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会遇到困难,家人跟学校的人都埋怨他们,结果这些孩子犯的错误越来越多。有些孩子在家里跟在学校里一样都是邋里邋遢,如果他们在家跟在学校的行为一样,我们就必须在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原因。无论怎样,必须考虑这些孩子在家里跟学校里的所有行为,以形成对其问题的判断。如果想正确地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跟他们努力的方向,他们生活中的每个部分对我们来说都变得非常重要。

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那些社会适应能力相当好的孩子面临学校的新环境时,也许会不能应对,这通常会在他们来到一个老师和其他同学都非常敌对他们的学校时发生。例如,那些不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孩子被送到贵族学校时,会很痛苦,因为别人认为他们不是来自对的背景,并且同学们似乎都跟他们对立。这些孩子之前也是娇生惯养的,或者起码也是受到百般呵护的,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处于非常敌对的环境中;有时其他孩子的残忍程度也令人震惊。很多时候,有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家里不会提任何相关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羞耻,他们默默地承受着这些痛苦的折磨。

通常,当这些孩子到了16~18岁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必须像个大人,并且要直面困难的时候——会突然停滞不前,因为他们没有了勇气和希望。除了适应社会的困难,他们还有人际关系的问题,因为他们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于这种病例,我们要做什么呢?他们的能量无处释放,他们与世隔绝,或者是感觉自己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一方面,那种通过伤害自己来伤害他人的人可能会自杀;另一方面,也有想消失的那种人,他们会孤立自我,丢掉他们曾经仅有的些许社会能力,不以普通的方式与人交谈,不接近别人,总是对世界怀有敌意——这种状况是急性的,我们称之为精神分裂症。如果遇到任何一个这样的人,必须想办法让他们重拾勇气,他们是很难处理的病例,但是可以被治愈。

由于儿童教育问题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其生活方式的诊断,在这里就需要回顾一下心理学为这种诊断所研究出来的 *** 。生活方式的诊断自然对除教育之外的很多其他事情非常有用,但是它在教育实践中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对他们的直接研究外,心理学还用到询问儿童早期记忆和他们关于未来的职业计划,观察其姿势与动作,以及从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中进行推理的 *** 。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些 *** 了,但是可能有必要再强调一下孩子在家里的地位,因为它与教育成长的关系最为紧密。

兄弟姐妹的竞争

我们已经看到,家庭中孩子的出生顺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家里的之一个孩子有一段时间是家中的独子,但是之后被挤下了那个位置。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他或她在一段时间内享有很大的权力,后来却失去它。其他孩子的心理也被他们不是家中老大这一事实所影响。

我们发现,关于长子流行着一个传统的说法:他们觉得掌权的应当永远掌权,他们失去权力只是一个意外,并且他们非常仰慕那些有权势的人。

老二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关注的焦点,在他们的前面还有一个领跑者。他们总想迎头赶上,意识不到权力的神圣不可侵犯,而是认为它应当易主;他们有着急切前进的冲动,就像在赛跑一样;他们的所有行为都表明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前面的某个地方,为的就是赶上它;他们总在努力改变科学和自然的法则,并且也的确很有革命性——不是在政治上,而是在社会生活以及对其同伴的态度上。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家里老小的地位是很有趣的。说他是老小,当然指的是那些永远是最小的孩子,不会有后来者。这种孩子处于很有利的地位,因为他们永远不会被挤下那个位置。老二可能会失去这个地位,并且有时也会经历跟老大一样的悲剧,但这在老小的人生中永远不会发生,他们因此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并且,如果其他情况都一样,我们会发现这种孩子的发展是更好的。在有活力和总想超过别人这一点上,他们跟老二相似;他们也有领跑者,但是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个跟家里其他人都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家里有几个科学家,最小的孩子可能会从事艺术或商业活动;如果家里做生意,那最小的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位诗人——最小的孩子一定总是不同的。因为从事另一个行业,比在同一个职业领域内竞争要容易得多,出于这个原因,家里的老小喜欢走与别人不同的道路。这也说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勇气,因为如果这些孩子很勇敢,他们则会更乐于在同一个领域内竞争。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所做出的性格预测,仅仅是一些倾向;其中并没有确定性。并且事实上,如果家里的老大很聪明,根本不会被老二征服,那就不会遭遇任何悲剧——这些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良好,并且其母亲可能鼓励过他们对他人的关注,包括那个刚出生的宝宝。另外,如果老大不会被征服,这就使老二面临更大的问题,这个老二可能会经历很多困难,通常也会失去勇气和希望。我们知道在赛跑中比赛的孩子们,必须一直有胜利的希望,如果没了希望,就什么也没有了。

如果在又一个小孩出生前,其他几个孩子都差不多成年,那么最后出生的那个孩子会发现自己的处境跟独生子女差不多。独生子女也有自己的悲剧,因为他们在整个童年时期都是家里关注的焦点,于是他们在生活中的目标也会成为焦点,他们不会按照逻辑而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思考。

那些在有一群女孩的家庭中的唯一男孩,处境也很困难。我们通常认为这种男孩的行为方式会比较女性化,但是这种观点太夸张了。毕竟,我们大部分人主要都是由女性来教育和照顾的。然而,整个家庭都是为了女性也是由女性所建立的,在这种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困难。处于这种环境中的男孩可能会努力显示自己是一个男人,于是夸大自己性格中的这一特征;要不然,他确实可能会像家里的其他人一样逐渐变得阴柔。简而言之,我们通常会发现这种男孩要么非常温柔要么非常好斗。在第二种情况中,他们似乎总在努力证明和强调自己是男人的这个事实。

那些在有一群男孩的家庭中的唯一女孩,也有着同样困难的处境。她要么很安静,非常的娇柔,要么想做所有男孩子做的事情,并且行为跟他们很像。在这种情况中,自卑感显而易见,因为在男孩被认为比较强的环境下,她是唯一的女孩。自卑情结在于她只是一个女孩的这种感觉,只这个字表现出了所有的自卑情结。当她开始穿得像个男孩的时候,或者在日后的生活中,当她想有男性所拥有的性关系时,我们可以看到补偿性自卑情结的形成。

可以用老大是男孩、老二是女孩的案例,来结束关于家庭中孩子地位与性别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两人之间通常会有激烈的竞争。女孩的前进不仅是因为自己是老二,也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她更加努力,这也显示出很明显的老二特质。她很有活力而且很独立,男孩注意到了她似乎总是在赛跑中追赶自己。众所周知,女孩最初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男孩发育得快——例如,一个12岁的女孩比同龄的男孩成熟得多。男孩看出了这一点,但不能解释其原因。这样,他感到自卑,并且想放弃,他不再进步并且开始寻找逃避的方式,有时会建立起一种建设性的逃避方式,但在其他情况中,他可能会变得神经质、有犯罪倾向或发疯,他觉得自己没有足够强壮到继续赛跑。

尽管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完成任何事情的,这种情况也是很难解决的。我们所能做的主要是告诉那个男孩:如果女孩看起来超过了他,也只是因为她更加努力;通过更加努力,他可以找到更好的成长 *** ,也可以设法引导女孩和男孩进入非竞争性的领域,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以消除他们是在赛跑的感觉。

作者有话要说:

警示——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不要产生看过了、看明白了、看懂了……就自以为的觉得可以凭此可以开始尝试或者行动。

首先,它只是一篇简短的有方向性的专业研究和阐述;其次,心理学本身和其每个领域都牵涉很深,看似浅显易懂给人一种错觉,其实是为了让非专业领域的人更好的去理解或者有这个初始认知,毕竟适合学心理学、能学心理学的甚少,生活中的人更多,但又和他们密切相连、息息相关。

教育,是个体、家庭、学校乃至国家,都关系和关注的课题,中国的教育有很多弊端,但也有诸多它本身的不易。

而作为个体本身,在未成长和发展出自己成熟、自主、独立……的思维逻辑之前,更多需要家庭和学校去承担和引导其正确的方向、 *** 、方式和良好习性……

家庭作为自始至终非常直接亲密的角色,不是攀比、强制、强控、干涉、棒打、辱骂……而是,先让自己去学习和了解除了赡养和陪伴外,一个孩子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本身自然的该有、需要有或者说可以有的方向和内容。

学校也是一样,不是你有多高的学历或者学位,甚至是裙带关系、国家重点、普通什么人都可以在教育的岗位上刷一把,遛一遭、站一位。这些人,先不说你够不够资格,具备不具备这个能力,至少,你知道教育到底是什么吗?它有多么重要到关乎着一个孩子、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甚至人类延续、传承的命博?!

教育的确不是一件简单易做的事儿,研究不明白也无终止,也没什么事儿是可以彻底或者能够明白清晰的。但,至少我们要遵从和尊重它的本性和本质最自然和最该有的轨路和形态,而不是扭曲、腐朽、抹黑……它美好、美丽的色彩和前景。

我们实际点,作为家庭要先自己去学习和理解孩子的教育是什么?自己作为父母又该怎样去做?去引导?去沟通?……作为学校,除了过硬、严谨、负责的教学资格和能力,又怎么去承重和担负起链接家庭和国家、社会的纽带和角色?每个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都应该怎么去做?去链接?去配合?去补足?

一个方面,可以开一些远程线上或者现场的教育成长和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关于孩子个体本身的课程和内容学习?给老师,给家长。

而不是,每次都是家庭作业、家长会、老师家访、老师约谈……且不说老师你本身都做了哪些有价值有用的……?父母需要做什么?重点注意什么?应该教育、劝说什么?……孩子又犯了什么错?做了什么事儿?考试怎么样?……等等,

有谁真正的去认真仔细的了解和观察孩子个体本身,他们有哪些发展?哪些变化?哪些成长、专长、兴趣、爱好?……

每个孩子、每个个体都不是一样的,也不会一样,我们做不到尽善尽美和完美无缺,但至少合力和合作,一起去把一个孩子向正确的、良好的、有利的……方向引导、支持、沟通、陪伴……

而,作为个体本身,虽然你是孩童幼年时,自己没有办法也做不到独立,但,在你早在高中时期或者更佳的大学时期,一定要学习和学会自主和独立的思维和思考能力,去真正、正确的做自己一切的主宰和航标。

现实中,有很多孩子,在不好和糟糕的家庭、学校、国家、社会的教育下、环境里……变得根本就没有独立的个体该有的样子,所以,结果就变成了我们过去的、现在的,甚至于影响将来的现象、危害、弊端、缺陷……更难听点说:混乱、浑浊、肮脏、腐败……

教育——关键重要,也非一朝一夕和今日做明日果的事儿,永远是一个无休止、无止境的困难繁重的课题——个人、家庭、学校、国家、社会、人类自然……

,应如何教育孩子儿童应该如何教育


    收藏永久发布页,不迷路
    关键词不能为空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我们不保证内容的长久可用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侵删请致信E-mail: 1470282@qq.com

我来说两句
签到
交流杂谈 儿童应该如何教育(教育儿童 *** 家长应该怎么做)
怎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儿童教育——应当怎样教育孩子? 应当怎样教育孩子?这恐怕是当前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心理学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探究的问题。教育,无论...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牛蛙资源网 January, 01
生成社交图 ×